春节徽州 |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经典古村落古建筑之旅(2/5-2/9)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一蓑烟雨梦徽州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徽州、绩溪、歙县和浙西地区都有分布。徽州的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民居中的天井合称“徽州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徽州三雕”,马头墙是徽州的标志性特色。此次活动与杨杰老师深入徽州,一睹徽州建筑风采,将内心的疑惑、不解慢慢与老师、同行交流、学习。▲ 黄山,以一个“奇”字名扬天下。摄影/方托马斯/国家地理(公众号)徽缦和莊依水取势,五栋别墅连成一体,布局巧妙,造园于庭院之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雕镂精湛,内置人工湖,四通八达的路廊与之连通。可以说酒店集徽州建筑、人文、风土之大成于一体,无一不凸显出设计建造者的独到匠心,处处让人有“在城如在野”的独特感受。黄山特色——悦榕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此次徽州之行我们将入住——黄山悦榕庄,位于在这两处有着丰富人文历史的古村落之间,依偎于郁郁葱葱的静谧山谷中,远眺安宁的古村落。晋行记研学中心文史顾问,文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主要研究古建筑、壁画、彩塑、晋商及民国史。多年来实地探访全国六百余县市,随行记录,详加考订,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六百年的轮回,一个普通人的寻根之旅》《寻找雨花宫》《阎锡山与他的模范省》《州县往事》《汾阳旧事与林徽因的铁佛》等优秀作品。
黄山源于北宋的行政区划名——徽州,明清之后指歙县、黟县、婺源、绩溪、祁门、休宁六县的古代行政区,现分属皖、赣两省三市(除婺源属江西上饶,绩溪属安徽宣城外,其余四县属安徽黄山)。提前早到的朋友推荐前往:屯溪老街、棠樾牌坊群、许村古建筑群、忠烈祠坊、南谯楼、竹山书院、徽州古城……晋行记每次一定会带大家品尝当地的美食,美食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舌尖上的美味:徽菜,即徽州菜肴,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在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清代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大量绩溪人从事徽菜馆业并逐渐扩大到长江流域、大小城镇。新中国成立以后徽菜进一步面向全国,在海外也享有盛誉。胡雪岩纪念馆、龙川古村
安徽绩溪县城的胡雪岩纪念馆包括两个庭院,园中还可看到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樟。纪念馆占地约800平方米馆,内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再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宦海浮沉的一生。@龙川古村
龙川,一座被所有人低估的徽州古村,村如船型,有如龙舟出海,堪称风水宝地。龙川有着著名的江南第一祠、被称为"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的胡氏宗祠、徽派石雕之最的明代石雕牌楼奕世尚书坊和徽商胡炳衡宅,是徽派三雕精品中的精品。龙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前有一大片油菜花田,油菜花季节到处金灿灿的,景色非常美丽。走进徽州,最使人感到突兀震撼的是蓝天下寂寞站立着的一座座宏伟壮观的牌坊。虽说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昭示家族先人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的祠堂的附属建筑,但牌坊也是一部用石头或砖块或木料书写的史书,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具体、最能诠释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载体。徽州府城歙县作为“中国牌坊之乡”,82座两柱或四柱或八柱牌坊构筑成了“中国牌坊大观园”。▲Anhui, China, 1981歙县许国石坊下/比尔·霍克此次将要到达的许国石坊有好几个名字,这是以坊主许国的名字命名的。许国(1527—1596),字维祯,徽州歙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拥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一大堆头衔。因之,许国石坊又叫大学士坊。许国石坊又因其造型呈三间三楼、八柱冲天的立体状,当地市民更多地称之为“八脚牌楼”。许国石坊长11.56米,宽6.77米,高11.50米,可看作由东西两座三间四柱三楼普通牌坊和南北两座单间双柱三楼普通牌坊组合而成。通常纪念性牌坊均是坊主逝世之后才建造,可许国石坊却在其生前建造,这算是许国石坊又一绝了。如今的许国石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寻古探幽者心中的圣地。徽州古塔,源于唐宋,盛于明代。虽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徽州宝塔仍挺立于田野,屹立于山头,矗立于河岸。徽州现存古塔共有19座,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宋代3座、明代14座、清代2座,分布于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徽州区、黄山区和婺源县。(资料来源于徽州营造学社)长庆寺塔为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别院唯一存留的建筑,该塔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徽州古镇名声渐大,有人说徽州有三分色调:一分是白墙黑瓦的淡雅,一分是青山绿水的疏朗,一分是四月油菜花的明快。用八个字形容徽州的地理形势:封闭的山,开放的水,这是徽州历史和文化的根脉所在。安徽有两处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一北一南,北边是寿县的安丰塘,南边便是徽州的渔梁坝,渔梁古镇就在坝边。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渔梁坝横跨明清两代、商界400多年之久的徽商发展,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宗祠是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中最高大、辉煌的建筑,盛装着家族间千百年间传承不息的过往与荣耀。绩溪龙川胡氏是一支源远流长、人文显赫的胡姓,早在宋元时期,就被视为“徽郡罕有出其右”的世家大族,明代奕世尚书胡富、胡宗宪,清代制墨名家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著名学者胡适等都出自这里。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绩溪龙川也是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居地。龙川胡氏宗祠以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以后又历经修葺,最后一次在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仍保持了明代徽派雕刻艺术的风格。宗祠建筑线条粗犷,作风淳朴,是徽派古建筑艺术集砖木石雕于一体的宝贵遗产。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灵秀奇妙的山石、苍劲多姿的青松、烟波浩渺的云海和水色晶莹的温泉堪称“四绝”。图源:国家地理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被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徽派雕刻,简称“徽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有竹、木、砖、石四种雕刻工艺。一代代徽州匠人沿袭、传承,细腻而精妙绝伦的雕刻手法,使一幢幢徽派建筑充满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因此,徽派雕刻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竹雕、木雕、砖雕和石雕,徽派雕刻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光影的映衬下,开启时光隧道,一同踏进明清时期的古徽州,去探究徽派雕刻前世密码。在徽派雕刻博物馆,组织安排大家跟着专业老师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徽州竹雕,在品味徽派雕刻数百年发展历程之余,亲自上手感受,体验一份独特的徽韵匠心。呈坎(kǎn)古名龙溪,位于黄山南,东与歙县毗邻,南与潜口镇接壤,西与西溪南镇、洽舍乡相连,北与富溪乡相依。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呈坎村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座西朝东、背靠大山、地势高爽、选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在村中可看到溪水绕村而过,形成了类似阴阳鱼的图形,易经中阳为“呈”,阴为“坎”于是得名。
▲呈坎村,现隶属于黄山市徽州区,摄影师@杨帆/图源星球研究所罗东舒祠(宝伦阁)是我国民间发现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最高的民间家族祠堂,被称之为:“中华第一祠”。@宏村(徽派建筑)
宏村位于安徽省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东北部,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整个地势高爽,鳞次栉比的白墙黑瓦,犹如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山水画,被誉为"画中的村庄"。村落中层楼叠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铺成。两旁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池边多设有栏杆,"牛肠"水滋润得游鱼肥壮,花木浓香馥郁。马头墙层层跌落,额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书院,建筑颇为壮观。section style="margin-left: 8px;margin-right: 8px;">
活动时间:2022.2.6—2022.2.9(4天)1.【交通】全程空调大巴,配备1对1麦克风,沿途专业讲师讲解;2.【住宿】星级酒店双人标准间,如需单房,请补单房差;3.【门票】全程所列景区门票,学生及老人半价,1.2米以下及军人免费;4.【餐饮】全程7顿正餐4顿早餐,全程矿泉水充足供应;8.因组织活动需预先支出费用,所以活动8天前取消,退费时收取百分之一的银行手续费;一周内取消,退费一半;活动当日取消,退费20%;10.返程安排:2月9日黄山返程时间为16:00左右,高铁票建议买该段时间之后的返程票;飞机票建议购买17:00之后的返程票。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文章转发自博物馆丨看展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