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去旧换新、追逐时尚的运动,正在悄然发生。
你或许并不曾注意到,家里消失了哪些老物件。只是在某时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是个彻头彻尾的都市人。
而这些被人遗弃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物件,在一个“洋老外”杜维明眼里,却有别样的生命力。
黎里,一个坐落于太湖之滨的小镇,因遍植梨花而得名。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宜人。与诸多江南古镇一样,这里也是“慢节奏”的代名词。
图源于《吴江日报》
除了传统的建筑和水乡文化,这里还有一座收藏了近20万件中国传统老物件的博物馆——六悦博物馆。
而博物馆的创始人,自然便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杜维明。
1981年19岁的美国小伙杜维明来中国求学,同时也开启了他长达四十年的中国民间老物件的收藏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的公路铁路修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物件被他收集汇聚,最终在古镇黎里的六悦博物里安家。
这些展品有来自明清两代的庙宇、宗祠、大宅和民房的神龛与宗教装饰。
也有来自老宅和寺庙的精美木雕。或许它们的色彩已在岁月冲刷下逐渐斑驳,但但精致考究的雕工刻画出来的人物依然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叙说着古代戏曲神话中一众忠臣名将、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
除了这些你能想到的藏品类型,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提篮木盒和老宅大门。
是的,你没听错。这家博物馆收藏了大大小小共1200座大门!在这些厚重的门板上,我们能看到铜钉或是精工打造的兽首,又或是精致的雕刻图案。
馆藏窗棂亦有十分特色。
现代都市生活,窗子的造形千篇一律。我们早就忘记,窗户的花纹可以如此细致灵巧。原来透过每一扇窗棂,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幅幅缤纷的图画。
而融合书法、雕刻、绘画艺术于一体的牌匾,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默默地传达的,不只是祝福、赞美和荣耀,还见证着每一个家庭和商号的兴衰起伏。
30多条展廊,30多种的老物件,它们经由先辈之手创造而生,也曾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六悦博物馆的全部骄傲,却只是中华浩瀚历史长河里的一小滴飞溅的水珠。
然就只是这一滴水珠所折射的光芒,也足够令人赞叹不已。
除了观赏精美的文物,在这里亦能领略,甚至亲手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舞龙、变脸、京剧、昆曲等表演自不用细说。
写龙凤字、打中国结、捏泥人、描脸谱、做折扇、纺丝绸、演皮影戏等手工艺术,也有老匠人、大师傅来开班授课。
只要你愿意,这将是一场异常丰富的水乡之旅。
很多人都会好奇,老杜收藏的钱从哪来?总不能真的“用爱发电”?
其实收藏只是杜维明的兴趣,他的职业是一名律师,既为外国企业在华提供法律服务,也为中国企业跨国提供法律咨询。
六悦博物馆建立之初,是一个外国人的狂欢。时至今日,也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欢。
老外杜维明的收藏之路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老百姓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迁,也从一名外国人的视角见证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的独特风景。
文章转发自博物馆丨看展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