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瓷是中国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成化瓷胎薄体轻,釉脂莹润,画面清澹雅逸,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精雅绝伦。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成化青花瓷纹饰纤细活泼,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龙纹、凤纹、海水海马纹、狮子绣球纹、麒麟纹、海兽纹、花蝶纹、鸳鸯卧莲纹、秋葵纹、松竹梅纹、灵芝花草纹、菊花苜蓿纹、兰花桅子纹、宝相花纹、山茶花纹、牵牛花纹、莲花八宝纹、婴戏纹、高士纹、缠枝花卉纹、折枝瓜果纹、云纹、山石纹、十字杵纹、梵文、藏文、八宝纹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龙纹有双龙、五龙、九龙闹海、夔龙、翼龙、团龙、云龙、穿花龙、莲塘龙等。龙身大多绘的比较细,龙睛平视好像戴了副眼镜,长颈歪斜。夔龙造型很奇特,嘴唇上翻如象鼻,嘴里咬着一束莲花。翼龙有飞翼,绘有前爪而无后爪,龙尾卷曲。十字杵纹在成化时期最为流行,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于元代青花瓷碗内。折枝瓜果纹有樱桃、石榴、柿子、碧桃、荔枝、杨梅等。瓜果多绘藤须,有的绘根茎,多以坡地为衬托。花鸟纹中的鸟类体型丰满,稚拙呆板,边饰不太讲究,只在器物的口沿、圈足上以弦纹装饰。山石纹多无凹凸立体感,绘成平铺的钥匙状,有的似仙人掌形。花卉纹大多留白边,花朵只绘正面,花叶呈手掌状撑开,叶缘为锯齿状,无阴阳反侧,这是成化朝的特色。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有缠枝灵芝、蕃莲、牡丹或缠枝捧八宝纹等。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画成弹簧状;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白描莲池纹以鳞次栉比的水波为地,上绘白莲水藻,水藻似黄豆芽细长,荷花对称并蒂莲。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状,花果带藤须。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口沿常见的边饰有龟背纹、梵文,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朝。![]()
![从我的图库中选择图片]()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
![]()
![]()
更多热度文章:
喜欢我们就点个“赞”和“在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