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归来!至纯至美!

  • 古玩那点事儿
  • 2022年1月13日11时

本文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

湖南省博物馆重磅推出两大原创展览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

其中,“王者归来”展更是汇集

10多家文博单位的

280件青铜重器

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

典藏青铜瑰宝

从中可以窥见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

以及汉至明清青铜器的传承和变化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文物局相关领导,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等数家文博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湖南省博物馆理事、高级会员,新闻媒体代表等近百人应邀出席开幕式。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段晓明先后致辞。



01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



中国青铜时代是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青铜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器体庄重古雅,器形千姿百态,纹饰奇谲瑰丽。尤为重要的是,青铜器的铭文笔法雄奇,结体严正,记载了天子祭祀、赐土封王、诸侯交往、开疆扩土等国家大事,正与文献典籍相互印证。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青铜礼器与兵器直接应用于商周礼制中、参与国家政治的状况:古人以青铜器祭祀祖先神灵,构建礼乐制度,区别尊卑贵贱,并以青铜兵器强力维持秩序。青铜器见证了中华文明之初的秩序大构建,也奠定了此后三千年中国皇权社会的礼制根基。



青铜时代结束之后,青铜器及其代表的宗法、礼乐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铜铸造工艺继续向前发展。



自汉至唐,青铜器延展了日用功能,同时广泛地运用了镶嵌工艺、大小焊等新的技术,并紧随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思潮,发展出新的特征。宋元明清都曾再现“三代”的礼乐制度,朝廷大量铸造仿古铜器,完备祭祀制度。又结合“胆铜法”炼铜、珐琅等新工艺铸造轻巧美观的新型青铜器,将造型艺术、生活实用、时代理念融入到青铜精品之中,推动青铜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展览共分为“王的时代”“国之大事”“庙堂之下”“古典余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王的时代


“王的时代”,表现了随着合范法等铸造工艺的发展,青铜礼器日渐规范化、规模化,到商周之际成建制出现,这不仅是“青铜时代”的崛起,也是中国社会仪礼、仪轨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西周早期发展了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度及井田制等制度,周王为天下共主,依次下行形成“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家国同构”的稳定结构就此成形。


青铜器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并记录了这些制度。到了西周中后期及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渐渐衰弱,“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僭礼用器、造器屡见不鲜。各诸侯国都发展出了具有本土艺术特色的青铜器,出现了青铜冶铸的再度繁荣。

兽面纹单柱爵——饮酒循礼商代早期高17.9厘米,长15.8厘米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人面纹方鼎——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瑰宝商代晚期高38.5厘米,长29.3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谜一样的男子商代晚期高41.5厘米,横径20厘米,纵径17.3厘米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lù)”簋——对周王朝册命仪式及制度的记录西周中期高19.5厘米,口径22厘米,座高6.5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动物纹提梁卣——“卣王”春秋通高50厘米,口径24.4厘米,腹径38厘米1988年湖南省衡阳市赤石出土衡阳市博物馆藏


错金银鎏金云纹鼎——岁月流金 战国高21厘米,口径16厘米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二部分
国之大事


祀(祭祀)与戎(战争),是邦国、王国乃至皇朝政治的重大事件。第二部分“国之大事”通过一系列反映祭祀和征战的器物,说明了“礼”与“兵”是早期青铜器的主要功用。


自商周时代始,逐步确立了以鼎、钟为核心礼器的“列鼎制度”和“乐悬制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皇权政体。即使后世青铜器功能不断延展,青铜器依然具备超乎器物之上的制度文化意义。


“司(qiǎo)母”斝(jiǎ)——王后的酒器商代晚期高66.5厘米,口径30.7厘米,重20.5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镂空人面纹钺——远古威严的表情包商代晚期长31.8厘米,宽35.7厘米1965年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苏埠屯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象纹兽面纹大铙——“铙王”商代晚期高103.5厘米,甬长36.3厘米,铣宽69.4厘米,重221.5千克1983年湖南省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月山乡转耳仑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


“天亡”簋——铭记武王伐纣的重器西周早期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传清道光年间陕西省眉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逨(lái)”钟——弘扬天子美德的乐器西周晚期高62厘米1987年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许公”簠(fǔ)——许国公主的嫁妆春秋中期高18.4厘米,长34厘米,宽21厘米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越王州句”剑——王者之剑战国长56厘米,宽4.5厘米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庙52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三部分
庙堂之下


“庙堂之下”主要展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和体现贵族日常生活的佩剑、铜镜、铜印、铜车马饰等青铜饰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士大夫、家臣及新兴军功贵族势力的不断壮大,青铜器的使用制度也向前发展,礼器原有的神圣性与专属性被打破,青铜器除了应用于庙堂、国事,也更为广泛地出现在贵族阶层的家族祭祀、宴饮、射御、畋猎等诸多场合。与此同时,青铜小件等日用品也流行于世,进一步延伸了青铜器的世俗用途。


鸟形盖瓠壶——“尚礼”之用春秋中期高34厘米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兽首铜匜(yí)、蟠虺纹铜盘——沃盥之礼的体现 春秋中期匜长22.6厘米,高11厘米;盘口径37厘米,通高13.6厘米 1986年湖南省岳阳市凤嘴形山1号墓出土岳阳市博物馆藏


“王子臣”俎——楚国王子用器春秋晚期高22厘米,长30厘米,宽13—15.5厘米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蚕桑纹尊——古越人田园生活的记录春秋通高21厘米,口径15.5厘米,重2.75千克1963年湖南省衡东县霞流市(今霞流镇)湘江岸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蟠虺纹铜鉴——临鉴照影春秋高14.3厘米,通宽38.3厘米1965年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牛山27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羽状纹地八叶四山纹镜——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战国

直径4.4厘米,边厚0.4厘米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


“燕客”铜量——楚国标准量器战国通高13厘米,口径15厘米1984年湖南省长沙市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四部分
古典余辉


“古典余辉”着重展现了自汉至唐,青铜器制造技术继续向前发展,青铜器也一直紧随时代思潮,融合发展出新的特征,例如体现汉代神仙思想的博山炉,反映民族融汇及东西交流、具有异域风情的青铜器,还有青铜造像等。


到了宋代,随着以“再现三代”为目的的文化复古运动兴起,确立了仿古铜器为宗祠祭祀用器,再次出现了铜器制造高峰。经过元、明、清的传承和发展,新出了宣德炉等铜器品类,铜制日用器及清玩小件也更为普及。“吉金”穿越古典时代的辉光映照,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彩绘雁鱼釭(gāng)灯——2000年前的环保灯西汉

高52.5厘米,长33厘米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胡人牵马铜俑——东汉民族融合的见证东汉胡人俑高43.7厘米,重6千克马俑高51.5厘米,长45厘米,重12.15千克湖南省衡南县道子坪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砖座舞蹈人物青铜俑——自带光芒的灵魂舞者南朝通高27.5厘米1983年湖南省津市市孽龙岗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黄钟清”钟——皇家编钟北宋残高25.0厘米,舞修16.5厘米,舞广14.5厘米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


陶澍(shù)家祠礼器——湖湘宗祠之礼的体现清道光六年(1826)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

笾:通高26厘米,口径15.8厘米

爵:通高22厘米,流长15.5厘米

豆:通高28.2厘米,口径10.9厘米,足径16厘米

铏:高17.9厘米,口径15.2厘米

簋:高15.9厘米,口径21.7×16.1厘米


四季流转,如人面纹方鼎不动声色的脸孔;

祖先的功德,镌在青铜上便刻骨铭心,雨打风吹也未曾湮灭。

鼎、簋、尊、罍、觥、爵……酹山川岁月,敬宗亲贵客,定天地人间之秩序;

戈、矛、钺、刀、剑……将士们摆开阵仗,先礼后兵。沙场寒光凛凛,金鼓声声震天动地,西风猎猎,纛旗飘飘,最终有道者胜。

铙、鼓、钟、磬……传华夏之音,亘古的长歌,至今仍在耳边依依回响。

那是长达两千年的中国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之初的礼制大构建。

它们是青铜,也是王者。

似归来,却未曾远离……


展览信息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

展览日期:2021年12月30日-2022年5月18日

展览地址: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

全价票:50元/人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协办单位: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衡阳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株洲市博物馆、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双峰县文物局



02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


从古至今,单色釉瓷一直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品类,代表了中国最传统的审美观念。纯净素雅的单色釉瓷,深受中国古代皇家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展览精选馆藏单色釉瓷器200多件,分为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褐瓷、绿瓷、红瓷、黄瓷、蓝瓷九个部分,为观众讲述瓷器釉色装饰的发展历程,展现瓷器釉色里的中国色彩。


雨过天青 翠峰春水——青瓷


青釉瓷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的高温单色釉瓷。一般来讲,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在1%-3%。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已出现原始青瓷。经过漫长的探索,至东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创烧出成熟青瓷,以浙江越窑、湖南岳州窑、江西洪州窑等为代表。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南方青瓷独领风骚,其烧制技术在南朝晚期传入北方。隋唐时期,南方青瓷继续发展,越窑在晚唐创烧出秘色瓷,代表了唐代青瓷的巅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宋元明时期,南北方青瓷并驾齐驱,交相辉映,北方有陕西耀州窑、河南汝窑等,南方有浙江龙泉窑、南宋官窑、湖南衡州窑等。至清代,景德镇青瓷一枝独秀,仿烧历代名窑青瓷,集前代之大成。


东汉岳州窑青瓷四系罐

南朝岳州窑青釉刻莲瓣纹碟


类银类雪 洁素莹然——白瓷


白釉瓷是在改进青瓷烧造技术的基础上创烧的,胎釉中的杂质比青瓷更少。一般来讲,白瓷釉中氧化铁的含量低于1%。目前最早的白釉瓷发现于东汉时期的湖南地区,北方地区北朝后期少量烧制,隋代出现成熟白瓷,邢窑、定窑、巩义窑是白瓷烧造的典型代表。宋元明清时期,白瓷烧制技术进一步传播,南方地区景德镇窑、德化窑等成为烧制白瓷的名窑。白釉瓷的创烧、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项重要技术革命,为色釉瓷的多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对世界范围内制瓷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白釉豆

南宋定窑白釉三足炉


饶玉之美 似白还青——青白瓷


青白釉瓷是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色釉瓷,又称影青瓷,创烧于五代,是南方地区仿烧北方白瓷的结果。以景德镇窑产品最负盛名,其特点是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温润如玉,有“饶玉”之称。青白瓷属于典型的碱钙釉或钙釉,烧成后釉层透明度高,玻璃质感强。五代至宋,南方地区生产青白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白舍窑、吉州窑、七里镇窑,安徽繁昌窑,湖南醴陵窑、益阳羊舞岭窑,福建德化窑、南安窑等,形成了大规模的青白瓷生产体系。元明清时期,青白瓷继续生产,产品技术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元湖田窑青白釉牧童骑牛水注

清光绪景德镇窑青白釉盖罐


黛似苍穹 玄英增华——黑瓷


黑釉瓷是以富含氧化铁及少量锰、铬等氧化剂为呈色元素的单色釉瓷。一般来讲,釉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达8%以上。黑釉瓷最早创烧于浙江德清、上虞一带,东晋时的德清窑已能生产色黑如漆的鸡首壶、盘口四系壶等。至隋唐五代,长沙窑、寿州窑、邛窑等均烧造黑釉产品。宋元时期的黑釉瓷,以南方地区建窑、吉州窑为代表,因“茶色白,宜黑盏”的斗茶之风而兴盛,产品质量上乘,釉色乌黑锃亮,北方则以定窑黑釉瓷最为出色,陕西、河南等地均有仿烧。黑釉瓷是中国古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仍备受推崇。


唐长沙窑黑釉瓜棱执壶


褐贵淳厚 拙藏其辉——褐瓷


褐釉瓷是一种以铁为主要呈色剂、介于青瓷和黑瓷之间的高温单色釉瓷。一般来讲,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在3%-6%。褐釉瓷与成熟青瓷同时出现,创烧于东汉时期,如湖南湘阴窑、浙江德清窑等均有褐釉产品,且品质较高,技术成熟。后来的每个历史时期,全国各地都有褐釉产品的烧造,因制釉原料的不同,褐釉呈现出不同的色阶。唐代长沙窑出现了褐釉与青釉叠加使用的双层釉工艺,使褐釉更加明亮。宋代定窑的褐釉产品,俗称“紫定”,釉层较薄,釉色凝润,技艺精湛。清代名品紫金釉瓷,以宫廷御用瓷为上品,制作精良,釉色深沉静穆,代表了褐釉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唐长沙窑褐釉葫芦形执壶


苑绿幽奇 意趣秒生——绿瓷


绿釉瓷是一种以铜为主要呈色剂的单色釉瓷,一般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低温铅绿釉陶,大多作为随葬明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高温绿釉瓷。目前最早的产品为唐代长沙窑和邛窑绿釉瓷器,呈色莹润,乳浊感强,多为日常用器。宋代定窑的绿釉产品,俗称“绿定”,弥足珍贵。明代中期出现瓜皮绿釉,如西瓜皮之绿,颜色纯正,匀润鲜嫩。清代绿釉瓷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出现很多新品种,如郎窑绿、松石绿、秋葵绿等,集前代之大成。


清雍正绿釉暗八宝纹盘


雨后霁霞 精琢红玉——红瓷


红釉瓷分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瓷和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瓷,高温红釉瓷一般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红釉瓷出自唐代长沙窑,邛窑亦有烧造,宋代广西永福窑继承了高温铜红釉工艺。金代河南钧窑烧出了窑变钧红,釉色红中闪紫。明早期景德镇创烧出宝石红釉,呈色鲜艳,极为珍贵。明中期以后,高温红釉瓷烧造工艺逐步下降,至嘉靖时,宫廷不得不下令以低温矾红釉取代。至清代,红釉品种更加丰富,技艺更加精湛,如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珊瑚红、胭脂红等,开一代未有之奇。


明宣德宝石红釉盘


黄承天德 最盛醇美——黄瓷


黄釉瓷分为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黄釉瓷和以氧化锑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瓷。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黄釉瓷出自唐代寿州窑,宋元时期发展低迷,明代黄釉瓷再次兴起,宣德黄釉发色沉稳,常作为青花的底釉使用,弘治时期出现“娇黄”釉瓷,釉色娇嫩,为一代名品。“娇黄”等低温黄釉瓷器均为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白瓷,然后再施黄釉,入窑低温焙烧而成。由于采用浇釉手法,所以又称“浇黄”。至清代,黄釉瓷器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浓淡不一的黄釉,如鳝鱼黄、鹅黄、柠檬黄等。黄釉是明清宫廷专用的一种釉色,且宫廷内部又因身份不同而使用不同品种的黄釉瓷,等级森严。


清康熙黄釉罐


洗净铅华 蓝韵流香——蓝瓷


蓝釉瓷分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蓝釉瓷和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低温蓝釉瓷,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低温蓝釉陶,唐三彩中亦有低温蓝彩,元代才出现了高温蓝釉瓷,钴料均为西亚进口青料。这种高温蓝釉瓷数量较少,有些用描金装饰,极为珍贵。金元时期出现了低温蓝釉瓷,如孔雀蓝釉、珐华釉等品种,常见于北方窑场。明清时期的蓝釉瓷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现了洒蓝、宝石蓝、天蓝等新品种,有些使用了西方颜料,工艺新颖,制作考究,质量上乘。


明嘉靖蓝釉暗龙纹碗

清乾隆霁蓝釉爵杯


单色釉瓷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色彩斑斓的局面。东汉时期,中国南方创烧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随后,白瓷技艺断裂,黑瓷在褐瓷基础上创烧,青瓷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晚期传入北方。北方改进青瓷技术创烧成熟白瓷,逐渐形成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唐代还出现了绿釉、黄釉、红釉瓷,其后绿釉持续发展,黄釉技艺断裂,直至明代发展出新的黄釉工艺。红釉为偶然烧成,元代才掌握烧造技术。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迎来发展高峰期,釉色品种层出不穷,成就非凡。


纵观单色釉瓷的发展史,烧制技艺有传承创新,有倒退断裂,过程复杂曲折,体现了中国制瓷工匠推动釉色演进的智慧与艰辛。至纯至美的釉光里,闪烁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辉煌。


展览信息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30日起

展览地点:湖南省博物馆(三楼陶瓷专题展厅)


参观前请提前预约登记并做好个人防护
资料来源:湖南省博物馆(吴小燕 郭三娟)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喜欢这些藏品的请联系Aisha

Aisha微信号:as13051522085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

最近精彩回顾请回复ls查询


各类文玩的知识和鉴别方法
(输入数字直接查询)
例如输入“1”,查询“天珠知识”

1,天珠 13,碧玺
2,蜜蜡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刚 16,砗磲
5,星月 17,水晶
6,凤眼 18,青金石
7,玛瑙 19,战国红
8,南红 20,金丝楠
9,绿松 21,小叶紫檀
10,沉香 22,木质手串

11,翡翠 23,绳结
12,和田玉 24,证书

古玩那点事儿客服,期待与您相遇~




小编微信号:guwannadianshi-6 (分享藏品,传播知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古玩商城

淘一淘,逛一逛,大家一起来鉴宝。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