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博珍藏】珍贵宋拓首次面世,颜真卿名碑真迹宛如亲见!
几年前,东京国立博物馆曾经办了一个以祭侄稿为主题的颜真卿的书法展览,吸引了全世界的书法爱好者打飞的去看,经过漫长的队伍,人们在这珍贵的书法面前停留的时间却非常有限,但能多看一眼就是幸运。可见颜真卿,在全世界书法爱好者心中,拥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这次展览的灵魂展品《祭侄稿》是东京国立博物馆从台北故宫借的,但是东博自己所藏颜真卿,也是质量不低的。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两件首次面世的珍贵宋拓《颜真卿书大字麻姑仙坛记》《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颜真卿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仅次于王羲之,后世学者绵延不绝。颜真卿代表作有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楷书《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宋璟碑》《臧怀恪碑》《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唐永泰二年(766),宰相元载专权,以诽谤时政罪贬颜真卿为硖州别驾,后又改任吉州别驾。在吉州期间与僧、道、儒均有交流,寄情山水,沉湎诗文,诗文辑成《庐陵集》十卷。大历三年(768)五月,颜真卿除抚州刺史,其间与道教相关的书迹颇丰,如为仙坛观道士谭仙岩所书《马伏波语》,以及《桥仙观碑记》《南岳魏夫人仙坛碑》《井山华姑仙坛碑》《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等,《逍遥楼》《麻姑仙坛记》也是这一时期作品,表示其对道教一定程度的尊重和欣赏。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四月刻立于抚州南城县(今江西南城),颜真卿撰并楷书(时年六十三岁),全文九〇一字,撰记麻姑得道之事。此迹气势磅礴,笔力遒劲,为世人所重。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评:“此记遒峻紧结......笔划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鲁公不能书也。”宋朱长文《续书断》云:“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
《麻姑仙坛记》流传至今有大、中、小三种版本,以大字本最得颜书神韵。关于大字本原碑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传原石于宋末遭雷火焚毁,因此原碑尺寸、行次、形制已不详;又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据文献所载,元代建昌知府梁伯达曾重建此碑,今也未见有确切拓片流传,明清均有翻刻本。七、端方本(上册藏上海龙美术馆,下册二〇一六年法国苏富比拍出)另见费念慈旧藏一开,与以上八种皆为同木刻版拓出。由此可见,宋时有原墨迹木刻一说更为可信。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宋拓横木刻本,九〇一字足本,为彭守约、何子京、何厚琦、颜韵伯等递藏。此册共四十一开,册高四十厘米,宽二十一点三厘米,碑文三十开半,帖封缺失,帖首潘奕隽篆题“鲁公真迹”四字,帖末有今颇跋、鸿仿跋(光绪己丑)、阮氏跋(光绪丙申)、潘奕隽跋(嘉庆丙寅)、何庆湘尺牍、彭祖贤跋(光绪庚辰)、何厚琦四跋(民国三、五年)、颜世清(韵伯)三跋(丁巳)。
此册日本二玄社一九六三年“书迹名品丛刊”(四〇)胶印本、清雅堂一九九五年珂罗版曾辑入,均为黑白印本。今首次全本原尺寸调频网彩印,最大程度还原宋拓面貌,为学习“颜体”书法再增范本。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普通函套本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四合函套本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二日立,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史华镌刻。碑高二八五厘米,宽一〇二厘米,碑阳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额隶书二行八字,碑阴刻吴通微书《楚金禅师碑》,碑侧有金莲峰真逸题名、金明昌五年(1194)刘仲游诗。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安定坊(今西安西关)千福寺内,宋时移入文庙,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碑文记述楚金禅师的生平经历、建塔缘由及建塔前后出现的祥瑞事迹。颜真卿一生书风多次变化,一九四九年后陆续出土三通其早年书写的墓志,其中《王琳墓志》《罗婉顺墓志》分别写于三十三岁和三十八岁,尚处于学习初唐虞、褚风格时期,而《郭虚己墓志》写于四十一岁,步入中年,已初步展现出个人面目。《多宝塔碑》写于四十四岁,时正壮年,精力充沛,寸楷千字,一气贯之,毫无松懈,其用笔提按交代分明,结体雄浑,茂密中见娟秀挺拔,加之选石精良,镌刻传神,充分展现了颜真卿对传统精髓的吸收与融汇。
此碑拓本早晚差距颇大,旧多以十五行“凿井见泥”之“凿”、第三十一行“归我帝力”之“力”字不损作为宋拓本的依据,实“力”字传世本俱损,所谓不损也是描填所致。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云:“宋拓精本颜原书凡三点水多连丝笔细画,或两点间。拓本随年代近,而多不显连笔。宋拓字肥方,字口棱角锋芒完好,其次字渐细瘦秃,全失原体,近拓更不足观。”传世宋拓佳本见于著录以及影印出版的有八九件,其中最为知名、影响最广的当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汪稼门本。
此本锦面精装,签题“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乾隆戊申首夏沈初题”,挖镶蝴蝶装,册高三九点二厘米,宽二三点七厘米。开本高大,共三十开。
拓本帖心每开十行,行十字,前有钱大昕隶书题碑名,伊秉绶隶书“宋拓仅存”题扉,清初王澍题内签,另清代达官显要、文人墨客题跋观款累累,仅题跋者就有汪志伊、程瑶田、姚鼐、沈初、王文治、陈鸿寿、吴贤湘、法良、郑汝霖、郭麐、汪喜荀、曾燠、吴式芬、安树森、徐德銮等,留下观款的则有汤贻汾、释达受、顾千里、钮树玉等。而未见题跋观款,但在册中钤有鉴藏印的清初名家有周渔璜、徐用锡、沈凤。
据前后题跋,此拓原在京师,被一灵石人购去,质于官库典押四十千钱,期满后由库纪杨中孚携回待价而售,未果。汪志伊(字稼门,号莘农,桐城人)补官灵石,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原值得于杨中孚。道光二十四年(1844),汪志伊孙汪元孝侨寓金陵,将之转赠法良(号可庵,旗人)。其后流传不详,民国年间曾归马世杰,后入日本,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汪稼门本为宋白麻纸,“凿”字清晰完好,毡蜡精佳,牵丝分明,罕有填描,与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相较,难分伯仲,并为此碑传世最佳拓本,故自二十世纪以来不断影印出版,广受艺林青睐。今以最新影像与先进印刷手段,使宋拓全本原貌得以巨细靡遗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为喜好颜书者带来莫大福音。
(点击进入微店购买本书)
四合函套本
文章转发自民国画事,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