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鸦岭乡一村民在一座红薯窖中发现古墓葬,随即多人参与盗掘。墓葬位于东西向的黄土梁缓坡处,北为杜沟村民居,南为横贯东西的黄土冲沟,附近为晚唐至宋代墓葬集中区,周围是低山丘陵地带,海拔240~345米。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闻讯后对此墓进行调查,同年4月~8月会同伊川县文管办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
通过出土的墓志铭得知,墓主人为唐代齐国太夫人吴氏。吴氏的公公、丈夫(王士真)和两个儿子都曾是成德军节度使(今河北地区),王家在当时手握重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力量。吴氏也因此生前被封为齐国太夫人,身份显赫。而后吴氏次子王承元在即将担任家族第四任节度使时,选择了归顺唐中央政府,王氏家族也由河北迁至洛阳。
墓志铭拓片 唐 洛阳博物馆
经发掘清理,齐国太夫人墓葬规模较大, 结构复杂, 随葬品丰富。虽曾两次被盗掘,破坏严重,但仍清理与追缴回大量文物。特别是出土的金银器较为齐全, 造型别致, 纹样纤细流畅,对晚唐金银器的断代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双鱼纹海棠花形金盏托 唐洛阳博物馆
齐国太夫人墓出土
整个墓葬清理出文物1618件,加上武装部、公安局移交26件及碎片若干,文物件数达到1659件。其中玉石器36件,其中最为瞩目与精致的当为白玉研茶钵。
白玉研茶钵 唐洛阳博物馆
白玉研茶钵直径8.3cm、通高4cm。玉色白中闪青,玉质莹润通透。从外观来看,器敞口、圈足,完全与唐代实用的瓷碗外形相同,毫无二致。造型简洁大方、功能实用,是唐代玉器的杰出代表。
隋唐之际此类玉杯存世较少,敞口、圈足形的有1957年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玉杯和故宫博物院藏莲瓣纹玉杯等,都是唐代容器之珍品。
金扣白玉杯 隋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cm,口径5.6cm,底径2.9cm。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莲花纹玉杯 唐故宫博物院
高6.5、口径7.9、足径4.45cm
白玉莲瓣纹碗 唐 故宫博物院
高4.6cm,口径7.1cm,足径4cm。白玉质,有绺及白色絮斑,局部有褐色沁。碗壁较直,略厚,表面浅浮雕三叠莲瓣纹。莲瓣表面阴刻平行线条以示叶脉。
作为唐文化的忠实接力者,辽国这个塞外王朝在器用形式等方面也多有参考照搬唐王朝,因而亦有这种圆体敞口,下腹内敛,直圈足,外壁阴刻云龙攫珠纹的唐风玉盏琢刻使用。
龙纹白玉盏辽 辽宁省博物馆
盏高3.4、口径6.2cm。辽宁阜新塔营子出土,白玉质。盏壁饰云龙张口露齿,身体扭转翻腾追攫火珠,细腻传神。
玛瑙杯一对 辽 陈国公主墓出土
然而当你以为这件白玉杯与上述这些玉杯一般用来饮酒或饮茶就大错特错了。当调整视线角度看向玉杯内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内腹部施两道弦纹,弦纹下钵腹至底部琢有纵横交错的密集条纹。
白玉研茶钵 唐洛阳博物馆
这些纵横交错的密集条纹是作何之用呢?原来,吴氏生活的年代正是茶圣陆羽著成《茶经》及煮茶法兴盛的时期,点茶法也逐渐开始兴并在唐末最终取代煮茶法成为主流,但不论煮茶法还是点茶法,都需要事先将茶饼研磨成茶末才能用来饮用。也就是说,这些纵横交错的密集沟槽纹路是为了增加碾磨摩擦力,以便更好地将茶饼研磨成茶末。(来感受一下这精细琢磨工艺)
白玉研茶钵内壁 细节
伴随这件玉质茶器出土的还有一件独特的、内壁相似的绶带纹银碗,这件银碗敞口圈足,壁厚达0.5cm左右,整碗重达343g,这在唐代发现的金银容器中是绝无仅有的。碗内壁除底部装饰有绶带纹外,满饰方格纹,腹部被细线分成四区,间饰斜方格纹。
仔细分析其特点,便可发现吴氏墓中出土的这件绶带纹银碗与玉研茶钵都是作用类似于茶臼、茶碾一样承担着研磨茶饼的功能。这也就是在此墓出土的茶器中没有《茶经》所记载烹茶的研茶碾的原因。这两件器具完美替代了研茶碾,与法门寺出土的银鎏金茶碾的奢华相比,吴氏墓中出土的这两件研茶器更为实用与高效。
鎏金鸿雁纹银茶辗子 唐 法门寺博物馆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可见当时饮茶之风是非常盛行的。当然,跟皇帝和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家族相比,用金玉这样的奢侈材料制作茶器等生活用具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普通人家用的则更多的是陶质或瓷质,比吴氏稍晚的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住的履道里故居遗址中即出土有7件与吴氏墓出土玉研茶器器形、功能类似的瓷研钵。
同样在唐代黄堡窑遗址的发掘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瓷研钵,被命名为擂钵。相比茶碾,擂钵的研磨速度快,可承受的力也更大,使得研茶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尽管茶碾是《茶经》中记载的研茶标准器,但是擂钵却是上自各级官员,下至普通百姓更愿意使用的研茶器。
山西窑口黑釉擂钵金-元北大赛克勒《闲事与雅器》
长沙窑青釉擂钵唐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通高5.0cm,口径15.0cm,平底,内壁刻有放射形和花形交错的沟纹图案,既美化器具,又增强磨擦力。
这也许就是唐代后期随着饮茶之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流行于民间的擂钵能够逐渐取代茶碾成为研茶器主流的原因。遗憾的是因为曾遭盗掘,墓葬中并未出土与其配套使用的研磨棒。倒是何家村窖藏正好出土一白玉杵,古人认为若服用玉杵捣磨的茶末也可以吸收玉之精华,因此玉杵也逐渐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唐代裴铏《传奇·裴航》载,裴航以玉杵臼为聘礼娶云英仙去,玉杵甚至变成了求婚之聘礼。
白玉杵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唐代存世不多的玉器中,玉质容器更是少之又少。这件唐代玉研茶钵也丰富了唐代玉容器的类别,因而似乎命名为玉擂钵较为恰当,同出的绶带纹银碗命名为绶带纹银擂钵更为合适。
白玉研茶钵 唐洛阳博物馆
身份显赫的齐国太夫人,其使用的以玉擂钵为代表的一套茶器和《茶经》记载多有违背之处,但更贴近社会主流。这件玉擂钵虽小,但在玉擂钵的口沿部位存在许多微小的磕损,当是在经常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的伤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齐国太夫人对饮茶的热爱。
高古玉
分享古玉知识
文章转发自高古玉,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