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粮道山18号』丨一个博物馆的收藏史③:读书人的“养成”

  • 杭州博物馆
  • 2022年1月08日07时

“『粮道山18号』-计划” 线下展览已于11.13在杭博南馆临展厅开幕
我们将陆续在线下展出的百余件藏品中
挑选不同主题的展品组合,为大家解读它们的有趣之处

清 顾洛 松荫读书图扇页
杭州博物馆藏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牛角挂书、警枕励志、隔篱偷学……
这些耳熟能详的古代成语故事
都与读书治学有关

古人历来重视为学
《论语》开篇即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次展览中
就有许多与读书治学有关的“神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此次介绍展品位置索引图




淌池抄手端砚
元(1271-1368)
长15.5厘米,宽9.5厘米,高1.7厘米
1989年杭州苗圃元代鲜于枢墓出土
这件砚台为端石质,质地细腻,砚堂与墨池斜坡式相连,砚底挖空,使用时可左手抄于砚底,右手持笔蘸墨进行书写,也称手抄砚、插手砚。此类砚台整体造型简单大方,朴素典雅,一般没有多余纹饰。

虽然看似简单朴素,但端砚其实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因出产于唐代的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得名,有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的优点,若是上佳端砚,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水气久久不干。这件带有使用痕迹的端砚能随葬于元代书坛“巨擘”鲜于枢的墓中,或许正是书法家的心头之爱!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展品详情

淌池抄手端砚



龙泉窑粉青釉柿形瓷水注
南宋(1127-1279)
高4.6厘米 口径6.2厘米 底径3.8厘米
水注,也称水滴、砚滴,是传统文房用具,用于贮水、滴水,以供研墨。水注在使用时先在器体内贮水,移至砚台倒水时,可先用手指堵住注水孔,利用负压吸住器内之水,然后慢慢移开手指,根据墨汁的浓淡需求,注入不同水量进行研墨。

这件龙泉窑烧制的粉青釉水注,整体呈柿子形,顶部中心微下凹,贴饰S形细泥条,形成半圆形藤钮,围绕中心还戳印有柿叶,器形精致灵巧,釉色莹润淡雅,是宋代文人精致清雅审美趣味的最好证明。

展品实景照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展品详情
龙泉窑粉青釉柿形瓷水注



邵芝岩笔庄品类价目表
中华民国(1912-1949)
纵:34cm,横:44cm


邵芝岩笔庄包装纸
中华民国(1912-1949)
纵:32cm,横:32cm

邵芝岩笔庄,原名粲花室,浙江慈溪人邵芝岩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开办,原址在杭州市官巷口附近。笔庄下设制笔工厂,自产自销,虽也出售砚台、宣纸、笔架、徽墨等文房用品,但主要以笔的销售为大宗。

在笔庄品类价目表上,两面共印有27类285种毛笔,商品种类齐全、定价体系完善,同一品类的毛笔,按大小、精细程度不同,价格差异也较大,从价值“洋八元四角”的“精号”羊须抓笔,到花费“洋五角”就可以买到的“净纯北狼毫”,不管囊中羞涩与否,读书人总能在这里选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毛笔。再配上有“粲花室芝兰图为记注册商标”字样和“芝兰图”的品牌原创包装纸,完美的购物体验!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展品详情
邵芝岩笔庄品类价目表

邵芝岩笔庄包装纸



三足紫檀笔筒
清代 (1644-1911)
口径20.9厘米,高23.7厘米

这件紫檀笔筒以整块紫檀木挖雕成形,器身圆柱形,口与底部边沿起棱,下有三矮足,整体造型简洁,是各类形制中最为常见的圆柱形笔筒。这类笔筒的制作特点是大多保留原材料的基本特征,如竹节、木质纹理、瘿(yǐng)结等,增强器物的天然装饰性,有的表面还雕刻有花卉、劲竹、山水风光等纹饰,更显其个性。

买了各式各样的毛笔,总不能随便放在案头吧?明代朱彝尊曾作《笔筒铭》说到:“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加收纳的笔,就像没有仪态的人,笔筒作为“收纳神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展品详情
三足紫檀笔筒



景德镇青花山形笔架
元(1271-1368)
高9.3厘米,宽11.4厘米,厚2厘米
1988年8月11日杭州朝晖路储运公司出土

这件元青花山形笔架出土于杭州朝晖路元代窖藏,是该窖藏中唯一一件文房用品,也是目前国内出土所仅见的元青花笔架。
笔架整体为海鳌驮山峰造型。海鳌仰首,口微张,四座山峰上部贴饰如意云头纹,下部饰贴饰海浪纹,在第二座山峰顶端的云朵背后贴塑一圆饼。有学者认为圆饼象征太阳,整体造型有“指日高升”“独占鳌头”之寓意;也有研究认为,海鳌实为蟾蜍,云头之上的是一轮明月,传达着“共君今夜赏明月,兴来谁欲骑蟾蜍”“碧山东极海,明月高升天”的诗意。寓意也好诗意也罢,这些藏于文具造型中的意趣,或许正是文人“寒夜读书忘却眠”时最好的寄情之处。

展品实景照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展品详情
景德镇青花山形笔架



巧雕白玉荷叶洗
明(1368-1644)
长9.5厘米宽6.3厘米 高3.5厘米

洗即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这件白玉荷叶洗,表面有黄褐色玉皮,器身为翻卷的荷叶造型,器外壁及底部浅浮雕荷叶的茎及叶脉,透雕螭龙、莲蓬。螭龙呈“S”形,攀爬至沿口,莲蓬茎杆卷曲,莲子凸起,侧面浮雕小蟹一只。

明清时期,笔洗除了实用性,还是文人们钟爱在书桌案前摆放的文玩陈设,成为了一件带有人文情感的艺术品。这件笔洗上的荷花、螃蟹等题材取“和谐”之意,描绘了夏日莲叶何田田的盛景,静雅的文人情怀与旖旎的江南景致汇于一器,相映成趣。
展品实景照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展品详情
巧雕白玉荷叶洗


茅坤行书西湖诗卷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纵:26.4厘米,横:506.5厘米

介绍了许多文房用品,最后要介绍一位有些特殊的读书人——明代散文家、藏书家、诗人茅坤。

茅坤(1515~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茅坤好藏书,《湖录》记载茅坤的藏书在当时称霸一方,书楼名“白桦楼”“玉芝山房”,收藏宋元刻本较多,家编有《白桦楼书目》。有藏书楼数十间,仍充栋不能容。他还特别擅长古文,选编唐宋诸家文钞,盛行一时,乡里书生无不知茅鹿门者。

除此之外,茅坤还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曾先后入西湖大雅堂和湖州续逸老社,在诗社中担任祭酒,地位崇高,创作了不少歌咏秀美山水和田园景物的诗篇。茅坤诗作虽多,但以书法墨迹形式保留下来的实物作品则屈指可数,因此,本次展出这件茅坤用行书题写的十四首旧作西湖律诗便显得尤为珍贵。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茅坤曾入胡宗宪幕中,参谋御倭之事,与徐渭、戚继光等一起,为扫灭沿海倭寇立下了赫赫功绩。“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大概是历代文人心中的理想吧!

展品实景照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展品详情
茅坤行书西湖诗卷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读书治学是贯穿文人一生的主题
在历史留下的笔墨纸砚中
我们或许能一窥他们书山为路
学海泛舟的点点滴滴
体会其为学之道,立世之基

本次展览中
还有更多文房神器
等你来探索哦!

『粮道山18号』-计划
RE-IMAGININGOF HANGZHOU

线下展览


已于2021年11月13日

在杭州博物馆南馆二楼、三楼临展厅

正式开展!!

大家在线下观展的同时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人人都是策展人”小程序


在首页右上角“扫一扫”

可以扫描对应藏品二维码

了解更多藏品详情

还可以直接选择展品并策展~


除线下参观外
还可以扫码打开线上展厅云观展!



推荐阅读


点击此处前往杭州博物馆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


杭州博物馆 服务号

点个在看,不要错过我们的推送

杭州博物馆文章

陶瓷瓷器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