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有两副长相——皮囊的长相和精神的长相。
皮囊美丽,精神庸俗,打眼望去,便让人心生艳俗之感;皮囊普通,精神清亮,置身泱泱人群,也自有卓尔之姿。
提到《读者》,我首先想到的是林语堂的那句“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
《读者》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优雅和风味。
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的《读者》,至今已发行了700余期,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可以说,一本本《读者》,经由包裹、快递配送人员的输送,早已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甚至,追随国人生活的脚步,一次次远赴海外。
这样的体量,你很难估算它究竟产生过多大的影响。
它就像是李白的剑与酒,苏东坡的月亮,王维的大漠孤烟;也像上海小馄饨,兰州牛肉面,云南过桥米线······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它便一点一点地生长,一颗心一颗心地“攻克”,一片一片地蔓延——终于有一日,它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文化印记。
不见得时时把它挂在嘴上,偶尔,你还觉得它太熟悉了,显得不那么“高大”。但这并不妨碍,你会和许多人一样和它相视一笑。你知道,他们也知道。
捧着这本杂志的时候,想为这份杂志的宣传写些什么的时候,我脑子里首先出现的是下面的这些画面:
一个百无聊赖的小朋友,无意间翻开了《读者》,被上面的几行字吸引,一反常态地乖乖坐了下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世界。
一个刚刚备完课的老师,立在下午有阳光晒进来的办公室里,伸了个懒腰,随手拿起一本《读者》翻了起来,由一篇文章想到自己前几日对某个调皮学生的态度,好像不够温和。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捧着一本《读者》,打发那些整天整天,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的空白日子。儿女们都忙着工作,孙子孙女也都上学去了,只有他自己,和《读者》。《读者》陪伴着他的晚年。
你很难定义《读者》是什么。
它不是一本书,不是一篇小说,没有一个具体清晰的面貌。它只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博采众家之长,集萃于己,以“精”“杂”“趣”“博”为立身的标准,呈现好内容。
它把多和少分别做到了极致——
从最大量的信息中,萃取最少量的精华,奉送大众。
读书,不一定只读《读者》;但不读《读者》,你就错过了很多精彩。
有人曾说,《读者》的阅读群体,是9岁—99岁。
当然可以这么说,万千内容,汇于一册在手,总有一篇文章适合你。
但《读者》一贯的风格,就是精益求精,再求精。明知道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杂志,却还是贴心地推出了系列刊物,进一步细分读者群体,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能够更集中有效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节省阅读时间。
因为《读者》选摘类期刊的性质,编辑们整日都在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阅读。比起大部分人,他们更有可能“博览群书”。
在工作中,编辑各自都发现了不少好书,乐趣不忍独享,所以纷纷贡献出来,集结成“读者荐书”系列,邀大家一起看。
读书的人,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开启更多人生的可能。
读书,能让人在生而普通的情况下,以不普通的姿态存活于世。
所有你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听过的故事,都会反过来滋养你,成就你。
“读者荐书”,是编辑们回赠广大《读者》的读者的一份礼物,是认知拓展的阶梯。
最后,还想说两句话给耐心读至此处的读者:
首先是:你很美。
其次是:你一点儿都不普通。
因为,即使我们注定要成为普通人,过上千篇一律的普通生活,但读书,依然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一种让我们小小区别于他人,自立于世间,建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可能性。
普通人,会因为沉下心来阅读而变得美丽,活得精彩。
文章转发自壹号收藏,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