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宋代爆款酒器——“注子一副”

  • 观复博物馆
  • 2022年1月06日09时

在宋朝,饮乐是非常流行的生活情趣之一,无论帝王,文人士大夫,亦或平民百姓,大都好酒好饮。宋太宗承认自己“无事常痛饮”,宋真宗“饮量,近臣无拟者”,晏殊“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陆游称绍兴“城中酒垆千百所”等。


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熙宁九年,整个京都的酒家,一年用了糯米三十万石。若按照汉代“米一斗得酒一斗”以及“十斗为一石”的标准来计算,这一年,单是开封府,就至少酿造了三百万斗酒。


饮酒成风之下,精美的酒器自然必不可少。梅瓶、注子、温碗、台盏,构成了宋代酒器的基本组合——梅瓶用来储藏酒,宴饮时倒入注子,经温碗温热后,再斟入台盏饮用。


北宋 赵佶(传)《文会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难发现,其中一个环节与今人饮酒习惯颇为不同,便是温酒。这首先要归因于宋人饮的酒多是黄酒一类的低度发酵酒,可以在火上烧,没有安全隐患。更主要的原因是,宋人认为饮热酒比冷酒有益健康,《红楼梦》中就曾提到过“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


于是温酒器便成为了当时桌上必不可少的存在。由于注子和温碗常常组合使用,俗称“注子一副”。《韩熙载夜宴图》、《文会图》的桌上,皆可见其身影。


不过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注子一副”却颇有争议。一种说法为温酒用,即饮时将注子置于温碗内,倒入热水将酒温热,为了保持热度,温碗中的水当随时更换,《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中都有关于宴席间不断“换汤”的记载。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种说法是防烫。饮用时,先将注子置于火炉上,但这样加热的酒会很烫,要等温度降下来方可入口,于是就需要一个碗来放置滚烫的注子,因此有学者认为温碗的作用主要是隔热,以方便人们端起或挪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便有双手托举温碗的场景。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


关于温酒器,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已出现相关记载。到汉代,有了温酒樽,配以杓,便于取酒。到唐代,出现大量精美华丽的金银材质温酒器,注子就是唐代中期新产生的。


到宋代,中国瓷业发展达到高峰,瓷质的注子和温碗成为了当时最普遍的一种温酒器,考古发掘中常有宋代的注子与温碗同出,温碗多为广口,碗壁直而深,大小依注子而定,不少为莲花形。


北宋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

安徽博物院


北宋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局部)

安徽博物院藏


比如这件安徽宿松出土的“注子一副”,注子肩上饰有一周覆莲瓣纹,盖顶蹲一昂首翘尾的狮子;温碗为一朵仰开的莲花,共计七瓣,碗下承以高圈足,圈足外装饰覆莲瓣纹,极具装饰趣味。温碗内底留有五个支钉痕,正好与注子底部的支烧痕吻合,说明注子与温碗是成套烧制的。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举世闻名的传世汝窑莲花式温碗,也为“注子一副”中的温碗部分,造型呈十曲莲花状,直口稍敛,圈足略高,内底同样留有五枚芝麻点状的支烧痕迹,原本应有一天青色的注子置于碗中,令后人无限遥想,琢磨个中乐趣。


到元代,注子与温碗合为一副共同使用的习惯逐渐不再流行,器中酒冷了,可置于更为方便的炉火上随时烫热。


宋世已逝,而风雅长存。观复博物馆秉承“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理念,与当今深谙汝瓷技艺、传承古法造物的张天庆先生,携手制成“观复汝窑系列”,莲花式温碗也位于其中



此款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遵循古法而制,外形如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俯视可见十曲花瓣,口微侈,足外撇。玛瑙入釉,裹足满釉支钉烧。釉色滋润莹澈,青色幽玄静谧,胎薄处呈淡粉色。



器身布满细小开片,谓之“蝉翼纹”,间或少许斜开片,谓之“冰裂纹”,开窑时会发出叮叮铮铮声,交织形成如天籁之音般空灵清脆的声音。



相关推荐


觚的造型可上溯至上三代青铜器,初为酒器,后渐为礼器,传世汝窑中不见此形制,此觚式瓶为观复怀摹古之情制作。



以玛瑙入釉,釉色温润含蓄不刺目。瓷胎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俗称“香灰胎”,其在天青釉较薄处,微呈淡紫色、肉粉色。裹足满釉支钉法烧造,底见五个芝麻般大小的支钉痕。



点击阅读原文惠购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