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原来岭南出土的琉璃器这么震撼!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1年12月11日06时




中国古代的玻璃,又称“缪琳琅轩”、“琉琳”、“流离”和“琉璃”等,其中“琉璃”一名较为普遍,多作为天然玉石和人工制造玻璃的统称。汉以后西方玻璃器逐渐传入,多将西方传入玻璃称为“玻璃”,而中国自制玻璃称为“琉璃”。在考古研究中,对玻璃器也有不同称呼,如不透明的称为料器、半透明的则称为琉璃,与现代玻璃透明度接近的则称为玻璃。近年来,多数学者已将考古中出现的质地、内部结构接近的玻璃器统称为“玻璃”。


广州市南越王博物院近期展出的“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现场展品

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微量元素、制作工艺等随着制作产地和历史年代不同而有所差异,考古学者通过对玻璃样品进行测试,发现可分为七种硅酸盐玻璃体系,其中有三种玻璃类型是古代中国较常见的类型,分别是中国自创的铅钡玻璃、常见于印度等地的钾玻璃以及产自地中海一带的钠钙玻璃。


地处中国南端的岭南地区,随着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来自异域的精美玻璃器及相应技术远渡重洋、蹈海而来,影响了这一区域的古代玻璃器生产,岭南地区的玻璃制品囊括了以上提及的三种玻璃类型。广州市南越王博物院近期展出的“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中,展出了广州、合浦、南京等地出土的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玻璃器,通过这些珍宝,我们既能品味两种文化系统下中西方玻璃的差异,也能感受海路扬帆中的“琉”光溢彩。


合浦汉墓出土各式琉璃串珠


深蓝色圆形罗马玻璃珠




01
铅钡玻璃
以南越王墓出土玻璃为例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岭南地区出土玻璃基本是铅钡玻璃。目前所见最早的玻璃器是肇庆市北岭松山战国晚期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为蓝色半透明状、圆形有空、有白色涡纹,其形制纹样与湖南、山东、甘肃等地所出同类器一致,可见为中国自制玻璃器无疑。而汇聚了多种异域珍宝的南越王墓出土了 22 件平板玻璃、数以千计的小玻璃珠、玻璃贝、玻璃璧和蜻蜓眼玻璃珠等,经检测均为铅钡玻璃,为中国自制的玻璃系统,可见岭南在此之前深受中原文化教化,而海上丝绸之路仍处于萌芽期,尚未对其产生广泛影响。


如南越王墓出土的 11 对 22 件蓝色平板玻璃(图 1),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汉代板块状玻璃,呈蓝色半透明状,内部光洁度较高,色泽浅蓝,晶莹透明,只有极少气泡,且玻璃本身厚薄一致。这些平板玻璃被嵌进长方形的铜框中,作为一种牌饰在使用,与墓中出土的鎏金铜牌饰同为腰带上的装饰物。据研究,这种蓝色平板玻璃的制作是先将石英砂等原料在高温中熔化,再浇铸成薄板状,切割成形。


图 1 南越王墓出土蓝色平板玻璃牌饰


蜻蜓眼则是一种由彩色玻璃加工而成的珠子,器表上镶嵌有同心圆的图案,因形似蜻蜓复眼而得名为“蜻蜓眼”,南越王墓共出土两件 :一件是右夫人A 组玉佩中的组件(图 2),此件蜻蜓眼式玻璃珠呈圆形,略扁,青绿色底,球体镶嵌有 8 个蓝白相间的椭圆形纹饰,两个为一组。另一件出土于西耳室(图 3),其色呈灰褐色,扁圆算珠形,中间有一个小孔,表面有绿色、白色的圈状纹饰,并且有白色小点排成双线菱形纹饰。


右夫人组玉佩 A 组


图2 南越王墓出土右夫人 A 组玉佩中的蜻蜓眼


图3 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中国的古代玻璃属低温铅钡玻璃,质地脆而不耐热,只适合做珠饰、璧等饰品。


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玻璃璧 5 件(图4),仿造玉器的纹饰、形制而制成的一种玻璃器,呈青白色,器表饰蒲纹,内外沿各有一道凹弦纹 ;墓主身上穿着的珠襦饰物中有一种贝状饰物(图5),由玻璃模铸而成,玻璃贝前后有小孔可用以穿线,多用于缝缀在织物上面 ;南越王墓发现最多的玻璃制品,当属数以千计的小玻璃珠,一种为扁圆圈形的深蓝色或青绿色珠子,数量仅有 4 粒,为组玉佩的组件,另一种数量极多,出自玉衣胸前,应为珠襦组件 ;东侧室出土了两组串珠,多呈浅蓝色或黄白色透明状,环形、有竖孔、器壁极薄 ;西侧室发现有 2 件短柱形玻璃鼻塞(图6),表面呈灰黑色,胎为蓝色透明。


图4 南越王墓出土玻璃璧


图5 南越王墓出土珠襦饰物(包括玻璃珠和玻璃贝)


图6 南越王墓出土玻璃鼻塞



02
钾玻璃
受异域影响本地自制的玻璃器


西汉早期的岭南地区仍延续了中原地区的铅钡玻璃体系,其类型主要为装饰玻璃,并出现了平板玻璃这类工艺复杂、透明度高的器物,可见其玻璃制造业已有一定积淀。在此基础上,岭南地区持续发展,生产出了一批高钾低镁玻璃,且数量占比过半,其中不乏精美的玻璃器皿,包括碗、杯、盘等类型。


尽管成分与铅钡玻璃系统差异较大,且突破原先装饰性玻璃器的窠臼,但是这些玻璃器皿在造型、纹饰上仍属于传统中国器型,在西汉的青铜器、陶器等器物上可找到类似的元素。钾玻璃是印度、东南以及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古代玻璃系统,结合《汉书 · 地理志》所载从合浦出发航海西行的路线,以合浦出土钾玻璃器为代表的汉代两广地区玻璃有可能受到了印度、东南亚等区域的玻璃制造技术影响。


广西合浦县母猪岭西汉墓出土的玻璃盘(图 7),呈天蓝色、半透明,器表散步小气泡,口微敛,平底。器底内均留有旋转打磨痕迹,从口沿向底部逐渐增厚,口部饰一道细弦纹。经鉴定为模压成型的钾玻璃系统。


图7 合浦母猪岭西汉墓出土玻璃盘


广西合浦县文昌塔第 70 号西汉墓出土的玻璃杯(图 8),半透明淡青色,敛口、平唇、折腹并饰三道弦纹,这件玻璃的颜色和透明度与其他蓝色调的玻璃杯有区别,属印度钾玻璃类型中的亚型。另有合浦黄泥岗 M1 出土湖蓝色玻璃杯(图 9)与文昌塔玻璃杯器型差异较大,尽管都属于钾玻璃,但来源可能不同,有学者认为这件玻璃器与东南亚联系较为紧密。这两件玻璃杯反映了西汉时期航海线路已逐渐成形,海船沿海岸线西行,来自印度、东南亚地区的玻璃制造技术随之输入合浦等港口地区,这些钾玻璃器可能在技术上受异域影响,但生产仍在合浦当地。


图8 合浦文昌塔第 70 号西汉墓出土玻璃杯


图9 合浦黄泥岗 M1 出土湖蓝色玻璃杯


合浦汉代玻璃器与印度早期玻璃器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器型特征,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合浦出土的模制玻璃贝与印度阿里卡梅度遗址发现的玻璃杯残件相似,在珠子的工艺上均采用拉制、模压等技术,两地都存在大量拉制的印度—太平洋贸易珠,也有六棱柱、四棱柱、双锥、六方双锥等形状的串珠,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合浦地区出土的这些器物很有可能来自印度,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钾玻璃器为当地自制。



03
钠钙玻璃
西方玻璃在中国南方的发现


由于西方古玻璃化学成分较为单一,即钠钙硅酸盐玻璃,因此钠钙玻璃属于外来玻璃体系,多产自地中海一带。我国西汉至北宋时期,地中海沿岸及伊朗高原先后出现了几个世界性的玻璃生产中心,我国与这几个玻璃中心都存在着一定的贸易往来。


我国进口玻璃器皿可分为罗马玻璃、萨珊玻璃和伊斯兰玻璃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通过海路输入的西方钠钙玻璃愈发多样,尤其是东汉以后,大型、易碎的玻璃器皿主要通过海上运输,从南方地区上岸后转输至内陆地区。西汉晚期至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发现的玻璃器具有类型丰富、工艺精巧等特点。


公元前 50 年左右,罗马人掌握了吹制法生产玻璃的新技艺。公元 1、2 世纪的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盛极一时,玻璃吹制技术流行起来。合浦文昌塔汉墓出土玻璃碗通体呈黄褐色(图 10),有状似叶片的褐色花纹偏于半部,敞口、平底,沿下有两周凹弦纹,经初步分析,判断为植物灰型钠钙玻璃,广州西汉中期墓中也出土了 3 件类似的碗,其中一件经定性分析定为钠钙玻璃。根据同类玻璃器出土情况来看,这件玻璃碗应为地中海东部地区输入的罗马玻璃。


图10 合浦文昌塔汉墓出土玻璃碗


公元 3 世纪,萨珊王朝发展出切割和磨花技术,形成了具有波斯文化特色的萨珊玻璃,并创新了冷加工技艺。萨珊王朝与中国保持着活跃的外交和贸易关系,萨珊玻璃随之成为东晋贵族喜爱的奢侈品。广东省肇庆市坪石岗东晋墓出土的玻璃碗,为晋代南方地区少见,玻璃碗呈透明绿色,壁薄、鼓腹圆底,为吹制成型。类似玻璃碗也见于南京仙鹤观 6 号墓和山西大同北魏墓,其造型同属萨珊玻璃。仙鹤观 6 号墓出土玻璃器白色微泛青(图 11),直口微敛、束颈、弧腹、圆底,肩腹有三组极浅细弦纹,腹及底部有四周磨光的竖长椭圆形花纹,其中第三、四周之间还有一周七个横长椭圆形纹饰,器形端庄秀美、别具一格。


图11 南京仙鹤观 6 号墓出土玻璃碗


公元 7-8 世纪,伊斯兰玻璃兴起,并形成独特的玻璃装饰艺术,如热压贴花、花饰磨刻、釉彩装饰等,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玻璃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在广州南汉康陵出土玻璃器上表现明显。


康陵为南汉开国皇帝刘岩的陵墓,该墓出土了一批玻璃器,从残破的碎片看,有碗、杯、瓶等,当系外国玻璃制品,其中一件经修复的玻璃瓶呈现较完整(图12),为湖水绿色,较厚处呈墨绿色,内含较多气泡,圆唇、折沿、束颈、广肩,深腹斜壁,平底内凹,器壁有 11 道突棱。整器并不十分周正,口沿、肩和底部稍厚,壁甚薄,专家认为这件玻璃器具有典型的伊斯兰玻璃器特征。南汉是五代时期十国之一,这一时期海上私人贸易、官方朝贡活动都很活跃,广州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及波斯湾地区国家、南亚和南海诸国等地来往密切,康陵出土玻璃器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玻璃贸易增加了明证。


图12 广州康陵出土玻璃瓶,南越王博物院“四海通达”展出文物


中国古代玻璃既自成体系,又深受异域影响。从仿玉风格的自制铅钡玻璃,到受到印度、东南亚地区影响但产于当地的钾玻璃,再到深受西方玻璃工艺发展影响的钠钙玻璃,中国玻璃器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开辟丝绸之路后逐渐与异域文化融会贯通的过程。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广西地区因具备优良出海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见证了古代玻璃发展的不同阶段。


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先秦,开辟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可以说,古代中国玻璃器正是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不同阶段而逐渐发展的,从本土到异域的玻璃器类型、从仿玉材质的装饰品到可做盛放的实用容器、从并不通透的单一花纹到清明无垢的多变纹饰,中国玻璃器在海路扬帆中逐渐绽放出其独特的“琉”光溢彩。



温馨Tips:

对本文推荐的海丝玻璃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南越王博物院现场打卡喔~






编辑|余一
图片|南越王博物院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往期精选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