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海宇攸同 | 南越王墓首次“出差”的五件文物

  • 南越王宫博物馆
  • 2021年10月07日10时
海宇攸同
/
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8月10日至11月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目前展期已过大半,在这个国庆假期里,你是否在国博看到了这些南域珍宝的身影呢?

南越王墓作为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绘石室墓,是中国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自1991年开始,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珍品频频在国内、国际的大型博物馆展出,外展次数多达34次。对于每一次外展,藏品部工作人员会根据展览主题、展览规模等因素遴选赴展的文物,一方面,让频繁外展的文物合理安排“出差”和“休假”,确保文物安全(过往推送:南越王墓最常“出差”的5件文物);另一方面,争取每一次外展都给一些馆藏文物创造“崭露头角”的机会,尽可能给各地观众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展出了南越王墓出土的143件(套)珍贵文物。虽然不是外展规模最大的一次,但是有一些文物是首次赴外展出,今天挑选其中5件和大家分享。

四山纹铜镜

“山”字纹铜镜是战国时期在楚地广为流行的一种铜镜纹样,因其主花纹形如汉字“山”,且数量不一,因此根据“山”的数量称为四山纹铜镜、五山纹铜镜或六山纹铜镜,其中以四山纹铜镜最流行。
关于“山”字纹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从商周青铜器的勾连雷纹变形而来,有的则认为“山”字纹就是大字的巍峨高山的缩影,不过,至今还没有统一且权威的说法。山字纹铜镜一直流行到汉代,在汉墓时有出土,南越王墓就出土了四山纹铜镜和六山纹铜镜。
此次在“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展出的四山纹铜镜是南越王墓出土保存最好的一面,出自南越王墓西侧室的一名约40岁的女性殉人头端,她的身份可能是奴仆之首。
西侧室殉人的四山纹铜镜影:何东红
四山纹铜镜的主花纹为四个“山”字形,主花纹之下衬托的称为地纹。南越王墓的这面四山纹铜镜的地纹,从镜背中心的的钮座四角各延伸出一组桃形花瓣,每组2瓣,并有一带相连,这样的布局正好将四个“山”字主纹平均分布在4个区域,给人以整齐、匀称的感觉,这是楚式铜镜的特点之一。
对于桃形花瓣纹,也有学者认为此桃形应为叶子,并称此类铜镜为“八叶四山纹镜”,是战国中晚期四山纹铜镜流行的纹饰风格,并一直持续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四山纹铜镜,纹饰由简单至复杂,镜面由小逐渐变大,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南越王墓的这件四山纹铜镜,应是战国晚期制作并随后流传至南越国。
玉舞人

南越王墓一共出土6件玉舞人,其中3件出土于西耳室,应是南越王赵眜的玉配饰,此次赴国博的玉舞人就是其中的1件。关于这件玉舞人,南越王墓发掘报告西耳室的撰写者吕烈丹老师根据玉饰人形缩颈探头、耸肩、提膝的滑稽形象,认为它描绘的是汉代沐猴舞的动作,同时,她认为这可能是一名男性舞者。
“海宇攸同展现场,上方为玉舞人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影:余冠辰
南越王的玉舞人影:何东红
但是,沐猴舞到底是什么样子,至今还未发现有确凿的考古出土形象。根据此玉舞人的手臂动作,一臂卷曲在后,一臂高扬甩在头顶,似乎又是表现着长袖舞的动作,和南越王墓其他长袖玉舞人相比,很可能描绘的是长袖舞的不同舞姿。
汉墓考古发现的玉舞人,大多数表现的都是“翘袖折腰”长袖舞的玉舞人形象,此次,这件文物作为南越国玉舞人的代表赴展,亦是想展现汉代岭南关于玉舞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兔形铜泡饰

西汉初期,诸侯王实力强大,华丽的马车作为他们出行的重要工具,其装饰之奢华令人瞠目结舌。南越王墓受墓室面积影响,虽无法容纳真车、真马随葬,但墓中仍不乏精致的车马饰件。
兔形铜泡饰出土于南越王墓西耳室,属于车马器中马饰的一种。兔形铜泡饰有单独出土,亦有与其他泡钉一同钉在革带上出土,兔子呈匍匐姿态,耳朵、眼睛、四足均清晰可辨。
兔形铜泡饰影:何东红
钉在革带上的兔形铜泡饰
为何以兔形作为马饰上的装饰呢?自古以来,兔在人们心目中就以跑得飞快而著称。古人为了捕兔,制作了一种叫“畢(bì)”的大网来逮住飞奔的兔子,《诗经·国风·周南·兔置》中的“肃肃兔罝”,亦形象描绘了结得紧又密的兔网。南越王墓出土的马饰以伏兔为形,或许寓意了马车以蓄势待发的速度飞驰。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汉代马车的制造中,会在车轸与车轴之间垫以一“屐”,《释名·释车》:“屐,似人屐也,又曰伏兔……”这一称谓,不知道是否与兔形铜泡饰有内在联系呢。

鎏金铜当卢

当卢和兔形铜泡饰一样属于马饰,是一种在马额前作装饰的铜饰,因此也称为“当颅”。当卢在汉诸侯王墓常有出土,形状和纹饰各异,表现形式相当丰富。
南越王墓这件当卢呈长椭圆形,正面铸一长身兽形,发掘报告如此描述:“大耳、凸目、长吻部、露齿,面目似猿类,体形似龙蛇,爪有三趾”,似是一种不知名的兽类。但是,若把此兽纹与南越王墓的蟠龙托座、“文帝行玺”龙钮金印等龙形互相比较,你会发现,工匠好像是想尝试在一平面内来表现龙的正面视角。
“海宇攸同展现场,右上为鎏金铜当卢(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影:余冠辰
鎏金铜当卢(左图影:何东红
当卢示意图
此次“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也展出了“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和蟠龙托座托座,在北京观展的小伙伴不妨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比较一下,或许有新的发现。

珍珠

珍珠在汉墓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根据最新研究表明,目前考古出土珍珠的汉墓约30余座,一般每一墓的珍珠只有数颗至几十余颗不等,唯独南越王墓出土的珍珠最多。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禹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里面所说的“珠玑”,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指珍珠。通过《史记》的记载,我们可知南越国时期,珍珠作为本地产物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上层社会,这与考古发现的情况也基本一致。
在南越国墓葬中暂时只见南越王墓出土了珍珠,而在中原的西汉墓中,珍珠主要在诸侯王墓中发现。
“海宇攸同”展现场,右二为珍珠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影:余冠辰
珍珠
南越王墓出土的珍珠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在南越王赵眜棺椁的头箱中,有一个装满了珍珠的大漆盒,重达4117克;另外,在南越王赵眜的玉衣头套下面,发现原有一软枕,全以珍珠填充,约有470克;此外,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南越王赵眜的下颔时,发现有百余粒珍珠,珠体直径约4毫米,部分珍珠还粘有丝织物残痕,推测是南越王入殓时用丝绢包裹成一个珍珠团塞入口中。
珍珠作为“口含”和“枕芯”,亦是南越王“珠玉敛葬”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全面展示了南越王的丝缕玉衣、玉璧、玉觹、双联璧、珍珠等物,可以说是历次外展展示南越王“珠玉敛葬”最完整的一次。

往期精选

南越王墓最常“出差”的五件文物


国博策展人带你看展览

丝缕玉衣、“万岁”瓦当等珍贵文物将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撰稿:霍雨丰(藏品管理部
摄影:何东红余冠辰|辑:黄巧好
审校:章昀何东红
审核:林冠男 |审定:王维一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