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海宇攸同 | 跟随萌新志愿者看国博展

  • 南越王宫博物馆
  • 2021年11月16日10时
海宇攸同
/
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延期展出,观众们可抓紧时间前往参观。今天,跟随我院新上岗志愿者的脚步来看看这个展览有哪些特点。

最喜欢10月的北京,空气冰凉而清爽,树上时不时飘下片片黄叶,屋里暖气还没有开起来,反而免去燥热的苦恼。
每次到北京,“到国博去”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在这座中国博物馆的最高殿堂里,与遥远的历史对话,经常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10月的国博有24个展览,包括不同的专题和不同地区的文物展览。每进入一个展区,时间和空间仿佛都发生了转换,像是完成一次穿越。这次时空之旅我选择了一个城市——广州,这座古都建城已有2200多年。
国博展现场(摄影:何东红)
“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包括南国明珠、四宇同光、美食美器和丝路序章四个单元。2000多年前,广州人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中原及各个地区优秀文化的影响,并广泛吸收海外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大胆革新、讲究务实、包容并蓄的岭南文化。
南国明珠展厅中间的第一件文物是“蕃禺”铜鼎,就像界碑一样,预示穿越目的地正确,已经到达秦汉时期的广州。“蕃禺”铜鼎器盖上刻铭文“蕃禺,少内”,腹部外壁刻铭文“蕃禺,少内,容二斗二升” ,“蕃禺”即番禺,初为秦时南海郡治,后为南越国都。
跟铜鼎一起出土的,还有目前考古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文帝行玺”。秦汉时期天子用玺是有规制的,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相当于2.7~2.8厘米。而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无论质地、印钮和规制都有迥异之处,印面边长达到3.1厘米。“文帝行玺”在承袭秦汉之制的同时,还具有浓郁的当地文化色彩。
印玺展柜的后方中央,是南越王赵眜的丝缕玉衣,它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以使尸体不朽,至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丝缕玉衣是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在参考秦汉制度的同时,兼容并蓄、大胆创新,让人惊喜连连。
如果说南国明珠最让人震撼的话,美食美器单元则最让人着迷。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虽然珍馐美馔早已烟消云散,但今人依然可以透过美食美器感受古代饮食文化的魅力。让美食美器告诉我们,2000多年前的广州人吃什么、怎么吃。
这里有高山密林、溪涧艳壑、沃野平原、海滨湿地,孕育了丰美富足的物产资源。广州汉墓出土的鸡、鸭、猪、狗、牛、羊等动物俑,是当时广州地区普遍养殖的家禽和牲畜的实证。
肉食资源开发利用的颇为充分,除了猪、牛、羊、鸡外,鱼、虾、蟹、贝和飞禽走兽都曾作为美味佳肴。农作物品类繁多,有水稻、黍、粟,菽,还有人工栽培的瓜果,荔枝,杨梅等。
美食制作方法同样丰富,可通过水濡,火烹,烘烤,暴晒,烟熏,烘干,冰镇,盐腌,发酵等方式制作美食,听起来让人食指大动。
在南越王赵眜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件烤炉的炉壁上还有4只乳猪,猪嘴朝上,说明烤炉的主要用途应是用于烧烤乳猪。
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将酱、盐的调味品放在耳杯中,把肉煮到可食用的程度,再蘸调料加味。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需要染炉不断的给调料加温。染炉的设计反映了汉代的分餐制饮食,宴饮时一人一炉,随涮随吃,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火锅。
参观完四个单元的展览,已经到了中午时分,耳边仿佛还回荡着“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岭南饮食文化传统。
穿越回到3楼的餐厅,来一客自热式广式腊味煲仔饭,如此快捷、方便的餐饮方式,可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吧。



往期精选

南越王墓最常“出差”的五件文物


南越王墓首次”出差“的五件文物

一位资深看展人眼中的南越玉龙

考古文物讲述海丝故事





撰稿/摄影:陈柳芸(志愿者
辑:黄巧好
审校:章昀李 妍
审定:王维一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