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王家安:孙中山题词的来龙去脉

  • 古籍
  • 2021年10月15日11时

黄文中


黄文中(1890-1946),字中天,甘肃临洮人,著名的民主人士、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楹联家,以才名盛于当时,有“陇右才子”之誉。1917年,怀揣救亡图存理想,黄文中典卖房舍赴日留学,在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期间,师从著名学者植原悦二郎学习《日本民权发达史》。1920年行将毕业之际,黄文中在老师的支持下开始翻译这部著作,付梓前,孙中山先生有感其民权与历史的主题,欣然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题词,由此,这句话被誉为孙中山传世名言之一而享誉海内外。然而,历来对题词的时间、地点等都众说纷纭,笔者借编纂黄文中年谱之机,考证各方史料,以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


孙中山并非在日本题词


历来谈到这句名言,许多资料都记载是黄文中留学日本期间,面谒孙中山先生,并得以题词。如林尚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称,“书稿翻译完成后,黄文中便携书稿拜谒了当时也在日本活动的孙中山先生,先生欣然挥毫,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一幅蜚声寰宇的千古名言”。再如,张忠诲《孙中山著名题辞考辨》称,1918年左右,孙中山“在日本期间为中华革命党人黄文中书写了这个著名的题辞”。而黄文中在译著序言里说得清楚,“民国九年夏,卒业试竣,乘暑假之暇,即着手翻译”,1920年夏黄文中才着手翻译,又何来孙中山在此前一两年便于日本见到译著。笔者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纂的《孙中山年谱》,在此前后三四年,即黄文中留日的1917至1920年,孙中山并不在日本。陈鹏仁《孙中山在日本》一文更详细记到,1916年4月27日孙中山由东京回国,直到1924年11月23日北上天津受阻,才绕道日本,于30日匆匆又离开。可知,二人不可能在日本见面,更遑论题词。


黄文中译著《日本民权发达史》扉页的孙中山先生题词


有关题词的地点和细节


从目前资料可见,韩达《黄中天先生奇闻趣事缀辑》记载:“书稿完成后谨呈孙中山先生审阅并面谒赐教。中山先生曾抚其肩膀恳切教诲:进取精神可嘉,当致力于中华民权的宣传与建立。称誉该遗著‘对研究日本民权颇有裨益’,并欣然挥毫在该书稿上题词曰……在这幅题词的右侧,原有黄文中写的‘总理为拙译《日本民权发达史》题词’小字一行,字迹隽秀,相映生辉。”韩达系黄文中侄女黄国珍之子,所记较为可信。然而遗憾的是,文中并未详细说明会面的地点及时间。


2017年2月,笔者经询问韩达先生,韩先生说他曾听黄文中老邻居、民国省教育厅科长苏珍说,是黄文中自己讲过,孙中山题字一事在1920年岁末其回国以后,但二人是否见面,已不确定。此外,兰州大学教授柯杨少时曾与黄文中比邻而居,他也回忆说,曾亲眼见到黄文中逝世前几年,孙中山题词的锌版就摆在其书桌之上,“文中先生的写字台上,总立着一个小镜框,其中就夹着孙中山先生早先题赠给他的那段名言。有时他坐在书桌前,凝视着这个镜框出神,偶尔也会来一声长叹。”黄文中的学生何天祥也回忆,黄文中曾在课堂上讲过题词的经历:“黄老师对这本书和这个题词,不无自豪。还特别说起,孙中山的这几句话,是专门为他的这本译作题写的”,亲属、邻居、学生都曾听当事人讲过这段经历,可见,孙中山确为黄文中题过词,但又不能确定,二人是否见过面,而流传多处的“对研究日本民权颇有裨益”等赞语又从何而来?仍待进一步考证。


从黄文中同学张勘为其译著所作的序言可知,1920年秋,黄文中尚在日本,且黄文中在自序中写道:“初译时,即在海外函商同意由世界丛书社审查,商务印书馆出版。译毕,即将译稿并原本邮寄该社,该社转托戴季陶君审查。”可知,此书成稿最先是邮寄国内,联系出版,此时孙中山应也未见到书稿。后来,黄文中请在日留学相识的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江庸作序时提道:“庚申冬,陇右黄君文中,自日本明治大学卒业,归至京师,以其所译日其民权发达史,匄余为序”,可知黄文中是1920年入冬之际带着书稿回国,并到过北京,从目前资料看,至少1921年初仍在京逗留。而其亲属、学生所述,黄文中也正是这段时间请孙中山先生为其题词。然而据《孙中山年谱》,1920年11月25日前,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后就一直在广州,那个时间并未到过北京。


黄文中既想请孙中山先生题词,为何先要去他不在的北京?从自序可知,黄文中是去联系世界丛书审查委员会,询问正在审查的书稿,毕竟只有审查通过,才有付梓希望,否则题词也无意义。这一点,在一年后他写给世界丛书审查委员胡适的信中也说明:“文中去年在东京翻译之《日本民权发达史》早经邮寄贵社。贵社托戴季陶先生审查,时逾一年之久,已否审查完竣,盼望殊殷。”1920年,胡适、蒋梦麟等发起世界丛书编纂计划,征集国内外学者有关世界学术思想的译著,黄文中即是得知此讯而投稿,先“通函接洽”,放心不下,归国后又赴京拜访。而世界丛书委员会当时是委托有留日经历的戴季陶代为审查,但后来却未见戴之回复,并且当时委员会已联系商务印书馆同意出版,且已排版,还给黄文中支付了400元稿费,但因“政治审查”等原因,一直未等到正式出版,不能久等的黄文中,1921年初才遗憾返乡。


黄文中和孙中山二人当时在不同地方,但确在这个时间段完成了题词,可以有两种推测。第一种,1920年冬黄文中归来时,先到上海,在面谒孙中山后又转去北京联系审查等事,可江庸在序言又写是黄文中“卒业,归至京师”,大抵从日本乘船从天津港到岸、再到北京的可能性更大,而他归国后赶到北京,就是冲着“世界丛书”而来,先到上海的可行性不是很大。且戴季陶此时正在上海,但从他给胡适的信中得知他也未联系上戴季陶,进一步证实,他或未去过上海。第二种,黄文中在北京逗留无果后,启程再拜谒孙中山先生(此时孙中山已到广州),然后请孙题词后返回甘肃,可黄文中大费周折从北京转到广州、再从广州返回甘肃,对一个刚归国的毕业生来说,这样绕一大圈只为请求题字的行程也不太可行。而在当时来看,此书尚处在能不能出版的审查之中,黄文中再大费周折,事先或事后去趟上海、广州请人题词(且能不能给他题词也是未知数),时间、动因、行程各方面似都不成立。


那题词从何而来?笔者在《孙中山全集》中发现了一点线索,或许黄文中是去信求字,流传所谓孙中山赞许的那几句话,正是回信。《孙中山全集》记载,黄文中回国前夕,1920年9月9日,孙中山复信甘肃留日同乡会,谈了些时局看法,最后提到“诸君今尚为纯洁之学子,甚愿一本进取之精神,行高超之理想,课余之暇,于革命一途,深加研究,庶国家之新机不绝也。倘有所见,不吝笔札,愿共商焉。”黄文中正是甘肃留日学生同乡会的理事,五四运动后,他与同学陈春基等组织留日学生同乡会,发起反袁活动,驱赶驻日公使陆宗舆归国,此时政治热情高涨,很有可能就参与了这封写给孙中山的信。也正因这次通信,他与孙中山建立了联系,并在完成译著后,想到先生信中“倘有所见,不吝笔札”的嘱咐,寄信给孙中山请求题字。综上考虑,更为合理的可能是,孙中山是在1920年底至1921年初,应黄文中来信所请,为其题字。


题词与海宁潮无关


谈到浩浩荡荡的潮流,很容易让人想到海宁观潮。果不其然,也有不少资料记载,这句名言最初是在1916年孙中山赴海宁观潮后所写。但据《海宁市志》记载,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的确到过海宁观潮,之后回上海,却只写了“猛进如潮”四字。徐建明《孙中山海宁观潮琐忆》等文章都详细记载,孙中山此行观潮是好友许行彬盛情邀请而来,观潮后他转赠许行彬“‘猛进如潮’条幅,字体为十二公分的榜书”。浙江的当地媒体也做过详细报道,其题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在,1995年海宁市委将“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确定为海宁精神,激励海宁人民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为何这四字百年以来流传有序,还被写入“海宁精神”,而相反,更有名的“世界潮流”一句,如是同时所写,海宁方面却未见流传、也未曾关注,只能说明孙中山当时确未在海宁写过“世界潮流”那句话。显然,白纸铅字印在黄文中译著上的题词更为可信。


题词的去向与出版


谈及这个珍贵的题词,也颇有波折。孙中山题词原稿在黄文中交由世界丛书委员会后便不知去向,黄家后来保存的,只是商务印书馆最初排版用的锌版。


因黄文中回乡后曾去信向胡适询问出版进展,后来也有人说,“不知怎么搞的,这个题字却到了胡适手里”,题字原稿究竟在何处,至今已无处可查,是否被胡适带走,也无确切证据。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黄文中给胡适去信,也没有收到满意回复,更为沮丧的是,他一等三年无果后,书稿竟被世界丛书委员会或商务印书馆遗失。


1924年9月,等候无望的黄文中决定重新翻译此书,然而好事多磨,两个月后,他因敢于直言,抨击当时甘肃军阀,受到暗害,险些丧命,二次重译的书稿也一并遭到洗劫。养病在床三个多月,等身体恢复之时,当年一心追随,为他题字鼓励的孙中山先生已经溘然长逝。1925年春,伤好后的黄文中又下定决心三译其稿,终到1925年6月完成,1926年6月,商务印书馆将此译本纳入“历史丛书”正式出版。此书及孙中山题词也自此广为流传。


黄文中在书中阐明自己“译书之希望”,他说“惟是我国民不甘自处于弱昧乱亡之地……愿我国民取日人之所长,益自己之所短,具绝大之决心,以百折不回之精神,与‘自由敌’‘恶势力’奋斗,扩张自己之生活范围,增高国家之地位耳。”他的坚持也得到更广泛的呼应。此书出版后即受到欢迎,媒体纷纷推介,还受到嘉奖,并于1929年1月、1933年10月两度再版,存世至今,共三个版本。


在1929年再版时,商务印书馆评价这部书说:“凡日本维新进取之要旨,宪政发达之精神,民权运动之经过,皆毕具无遗。黄君译笔简拔,词旨透辟,且加以案语,解释奥义,洵足为立宪国家之盛准,法治人民之彝鉴。”时光亦如潮水,距离孙中山先生题词已整整过去百年。百年中国,风起云涌,潮流澎湃,这句名言,也承载着它的历史光芒,在今天仍然焕发着时代气息。


作者系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者:王家安

编辑:鲍家树赵昕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