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郑建芳:邾国故城新发现陶文概述

  • 古籍
  • 2021年10月30日12时

一、邾国陶文发现与出土


邾国,是山东境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诸侯国之一。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蔔迁于绎",在今邹城市峄山之阳建立了邾国国都。鲁顷公十七年(前256年),邾国被楚所灭。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邹城治所由此迁到铁山之阳后,故城才逐渐荒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1100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遗留下大量东周、秦汉时期的陶文。


邾国陶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知县吴企宽着《邹县金石志》刊行,其中记载:"莒子恩罐...... 其腹刻八分体'莒子恩'三字,罐系道光甲辰(1844年)冬日,峃山故邾城得之。"(1)这是目前发现关于邾国陶文最早的文字著录。


新中国成立后,邾国故城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保护和重视,大批铭文陶器和陶文陆续被新发现。目前仅邹城市文物部门馆藏各类陶文已达3000余件,其数量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冠。


1950年,邾国故城出土秦诏文陶量1件。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量为2000毫升。腹外壁有篆书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2行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绶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口沿戳印"驺"字。


1951年,邾国故城出土战国陶量1件。通高33厘米,口径30.6厘米,泥质灰陶,直口、深腹、平底,胎壁较厚。口外饰阴刻弦纹,腹壁饰绳纹一周并对装两柄,器内底印一"禀"(廪)字。


1963年,邾国故城出土秦诏文陶量1件。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量为2000毫升。泥质灰陶,形似圆钵,上口略侈,宽平沿,直壁,平底,腹外壁有篆书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2行40字。内底戳印两个"驺"字,口沿戳印"马"字,当为驺字之半。②


1964年3月至4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对邾国故城进行了调查(3),采集陶文30件,陶盆14件,分别印在唇面、颈部、口沿内外等,豆柄14件,盖钮1件,圆柱1件,可识文字有"买""可""兴""期""祭""悼""刚"等。


1973年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邹县文物保管所对邾国故城进行了全面调查(4),又征集到为数可观的陶文,并征集到陶翁1件,颈部有"期豉"2字,陶罐1件,腹部有"豉"字,陶豆1件,柄部1字待识。


1980年5月,金张庄村村民在邾国故城宫殿区以南发现陶量2件并捐献给文物部门(5)。两件陶量的形式、大小相同。通高32厘米,口径27厘米,泥质灰陶,直口,腹略鼓,平底,通体饰细绳纹,底部有一"禀"(廪)字,意为仓廪之意。同年夏,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复查时又征集到铭文陶罐3件,口径13厘米,通高24~25厘米,腹部有陶文"丘亓""往"等字。


1985年5月,金张庄村出土铭文陶罐1件,口径13.5厘米,通高24.5厘米。敞口,直颈,鼓腹,平底,颈部和腹部饰弦纹和绳纹,腹部有陶文"期"字。

1987年,金张庄村出土铭文陶罐1件,口径14厘米,通高24厘米。敞口,直颈,鼓腹,平底,颈部和腹部饰弦纹和绳纹。腹部有陶文"敓"字。


1987年9月,纪东村村民发现陶文270件。多数为陶豆豆柄,文字内容有"得""毕""良""河""祭""公""覃"等字。


1989年2月至3月,邹城市文物工作者在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在纪东村征集陶文800件,在金张庄村征集陶文400件,铭文陶罐8件,口径12.5~14厘米,通高23.5~27厘米,敞口,直颈,鼓腹,平底,颈部和腹部饰弦纹和绳纹,陶罐腹部有陶文"豉""工""母亓""陶衰"等字。


2007年5月,金张庄村村民在修路时发现陶文105件,均为陶豆柄,文字内容有"祭""兴""孨""灶""刺"等字。


2015年3月至6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邾国故城仓储区进行发掘,发掘面积930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邾国故城遗址进行的大规模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遗迹包括东周至汉代的灰坑、水井、窖穴、窖藏、窑炉、房址、墓葬等,出土了铭文陶罐、陶豆、陶量、陶罍和一批陶豆柄(6)。其中,1件战国陶量上有陶文"薛惎子之度同也";2件陶量内底中部有陶文两个"驺"。在后续的资料整理中,在1件战国陶量和3件战国陶罍上发现了"邾"字,这是近年来邾国故城遗址首次新发现"邾"字陶文(7)。


2017年3月至7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邾国故城遗址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皇台中部偏北处,发掘面积475平方米。清理遗迹有灰坑、窑炉、房址、沟渠等。出土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瓷器等。其中,多件战国陶豆豆柄和陶盆口沿以及少量陶盂唇面上戳印陶文,文字有"正""得""朿""启""恻" "赓""货""参""曹"等(8)。


2018年春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邾国故城遗址西城墙进行了解剖发掘,秋冬对北城墙进行了解剖发掘,发掘面积1150平方米,清理遗迹有灰坑、墓葬、灰沟、水井、陶窑、陶灶。在西城墙集中出土了一批带有陶文的完整陶罐,文字有"敓"" 豉""辟""付""纫""买""期"等(9)。


二、邾国陶文时代与特点


邾国故城陶文大多数未进行科学发掘,缺少具体的层位记录,它们的来源,大部分是群众在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后主动捐献的。这对邾国故城陶文的断代存在着一定困难,研究这批陶文的具体时代,只能依靠所采集的残存陶器的形制、质地、书体和文字的制作方法来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对数百件邾国陶文实物的分类整理发现,邾国故城的陶文以东周为主,汉代次之,秦代较少。


东周陶文:主要见于陶豆豆柄,少数见于陶盆口沿、陶罐口或肩部、陶瓮肩部外侧。其中陶豆又以春秋时期数量居多,战国时期数量较少。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少量为夹砂灰陶。陶文印制方法是在陶器胚胎未干时直接用戳印按压上去,由于按压时用力不均匀,故形成笔道深浅、粗细的差别。陶文印面分为无边框式和有边框式两种,有边框式印文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文字以阴文为主,即印章为阳刻,戳印在陶器上反为阴文;阳文少见,即印章为阴刻,戳印在陶器上反为阳文。两字以上印文读序一般为从上到下,自右往左,符合当时的书写、阅读习惯。较为特殊的为自左往右,仅见"百羊"1例。印文字体为大篆,主要是阴文,少数阳文,少见边框。内容主要有戳记符号、工匠姓氏、陶工里籍、窑场名记、器具用途等。另有少量刻划的文字。从其笔法、刀法、章法的处理以及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上,可分为严谨和肆意两类。严谨类笔画规整,字型统一,变化较少,篆书浑穆古朴之趣浓厚,颇具金石意味。肆意类文字则较随意、爽利,变化较大,结体疏密有致、气势开张、雄浑庄严。有的字则笔画瘦劲,结体宽松自然,沉雄而流畅。

图一:东周陶文


秦代陶文:主要是诏文,见于陶品质器上。秦代陶文可分为钤印和刻划两种。刻划陶文笔画劲健、挺拔;钤印的陶文一般字迹清晰、笔画均匀、结体端庄,边框整齐。已发现的秦代陶文布局多为秦陶量残片,如"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等,均为四字一组,未见单字,多有边框,从其 书法风格上来看,属秦代小篆,字体方正,笔画圆润,在笔法处理上不拘一格,富有明显变化,笔画较少的字刻制时笔画明显加粗,反之则笔画较细,这样整个章法和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秦代陶文中还发现"驺"字陶文,独立成字,小篆结体,字体遒劲圆润,具有圆润厚重、苍古端庄的韵味。右半"刍"字笔画略细,所占空间较小,左半"马"字笔画略粗壮,所占空间反而大,形成章法上险绝的效果。"驺"字陶文的发现印证了秦代设立"驺县"的史实,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图二:秦代陶文


汉代陶文:主要见于陶盆沿、瓮口肩外侧、罐口、器座和砖瓦上。以刻划法为主,钤印法极少。刻划法又分为两种:一是在湿陶坯上用硬质细棒刻划而成,字口两侧常有被细棒挤压而隆起的泥土痕迹。陶文字迹清晰,由于是直接书写,故更能接近笔意,书风变化较大,与东周和秦代陶文有明显差异。一是在陶器烧成以后,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由于陶器质地坚硬,刻划多不方便,笔划长短及走向不易控制,因而形成的风格与陶坯未干时书写的风格不尽相同,笔划起落不十分分明,结体比较自然,这种刻法和书风在汉代铜器铭文中常见。

图三:汉代陶文


邾国陶文以民营制陶业作坊的产品为主,多见于陶量、陶盆、陶瓮、陶罐、陶豆等器物,尤以陶豆、陶盆为主。陶文字体格式主要为单字,究竟属于人名、地名还是其他名,很难一一分清楚。但这里面有些字仍可大致估计其性质,有的应是制陶作坊业主和工匠的姓氏,如"王""孙""梁""万""吴"等;有的应是制陶作坊业主和工匠的名字,如"成""刚""良""启""得""兴""生"等;有的显然是地名 "如"邾""驺",即邾城和驺国;有的应是官营制陶业的文字,如"禀"字,是邾国仓廪所用量器上的标识字。另有少量格式是非常特殊的两字、三字陶文,两字陶文均为邾国民营制陶业所常见的人名,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由两个不同单字组成,或上下,或并列,如"不敢""丘亓""丘单""母亓""百 "羊""田卣""公辟""陶蓑"等;还有一些格式非常特殊的两字陶文,虽有两个不同单字组成,但其中一字或倒置,或侧置,尤其以"祭"字最为常见,如"祭得""祭孨"" 期彰""期豉"等。二是由两个相同单字组成,如"孨孨"、"谘谘"等。三字陶文发现有"私司徒""吴子□""祭卣田""祭亿万"等。


邾国官营制陶业的陶文发现数量相对较少,单字仅发现"禀""驺"。邹城博物馆珍藏一件"禀"字完整战国陶量,"禀"字印在陶量内底部。"驺"字多印在秦代陶量上,秦代陶量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文,印款是用四字方印连续打在陶量的外壁上,合成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的全文。


对照已发现的邾国东周、秦、汉陶文资料分析,邾国陶文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


陶文形体虽然基本上已经统一,但仍存在一些异形字,字形结构变化随意性大,手写体、俗体字较多。陶文字体偏旁部首有的已经固定,有的上下左右随意错位,有的存在随意增减现象。陶文存在一些假借字和合文字。战国陶文多为大篆体,部分容易释读,也存在一些不易释读的文字。从邾国陶文的文字结构可以看到东周至秦汉时期,字的偏旁部首基本上已经固定,笔画多少基本上已经定型,异形文字已明显减少。


三、邾国陶文著录与研究


陶文自清道光时期被发现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出现了一些研究著作和文献汇编。邾国陶文的著录研究起于清代。第一个收藏和研究者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篑斋,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嗜好古物,鉴精藏富,治学严谨,曾多次派人前往各地,或委托当地古董商人代为收购山东陶文,他先后收集陶文4800件,随拓随释,或略作题记,或记明出土地点,或予以较准确断代,辑录成册,名为《篑斋藏陶》。书中收录所谓"鲁陶文",主要是邾国故城的陶文。器物以豆、罐为主,亦有个别较完整陶豆,其余多是带有戳印的豆柄局部。此外,较能反映陈介祺对陶文认识及研究的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篑斋陶文释存》,收陶文题拓近900件,是王献唐先生在原山东省图书馆购得,装订成册的。该书为稿本,一直未能刊行。


首先对邾国陶文进行详细研究的是吴大澂。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历任广东、湖南巡抚等官。吴大澂与陈介祺交好,得以早睹陈所收集的陶文拓本,他根据从陈介祺处所得到的陶文拓本逐一进行考释,其考释成果往往以精美的篆书题跋在拓本上,或散见于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清光绪三年(1877年),他在所得陶文拓本800余种的基础上,编著《三代古陶文字释》(四卷)一书,书中共释陶文481字,重文457字,基本上是按照所得拓本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实为拓本考释的誊录,后由于其他原因此书未能刊印。五年后,又着《读古陶文记》一卷,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陶文的专著。清光绪九年(1883年)初刊的《说文古籀补》以集录古钟鼎彝器所见文字为主体,兼收石鼓文、古币、陶文,其中,收录部分邾国陶文。


在邾国陶文的收集和研究上最先建立功勋的,为清末王懿荣和刘鹗。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福山(今山东烟台福山区)人,晚清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纂修帮总纂官等职。"一生"好古成魔",尤其酷爱金石文字,凡是古籍书画和三代以来的铜器、印章、钱币、残石、瓦当、陶文,无不精心收集珍藏,并誉满京城,京城内外的古董商知其好古物,一遇有罕见之品,就登门求售,以获善价。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又字蝶云,公约,号老残,别署鸿都百炼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自幼聪颖过人,一生中做过许多事情,尤其对于文物考古及收藏极有兴趣。刘鹗除了从王懿荣手中买得陶文外,自己也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前后收得1000余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鹗从已获得的陶文中,精选出500余品,精心墨拓,编辑出版《铁云藏陶》三册,书中收录部分邾国陶文,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著录陶文的著作,被称为"陶文有专书之始"。


清光绪年间孙文楷所著《古陶文字》和孙文楷、孙文澜所著《木庵古陶文释》也是邾国陶文研究的重要成果。孙文楷(1847~1912),字模山,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早年专心于古玺印、古陶文字研究,经常前往荒野寻觅搜罗并多方收购陶文,每得一器,必悉心拓墨,广征群籍,考其文字,晨夕探究,积久成书,名为《古陶文字》,此书内记年号者,为清光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推知成书应在光绪十三年(1887),历时四年,早于《木庵古陶文字》约十五年。书中共收录各类文字拓片168件,其中邾国陶文30件。


孙文澜(?~1935),字观亭,号木庵,幼从堂兄孙文楷治金石学,富收藏,晚年与王献唐友善,往来甚密,交情笃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孙文楷合著《木庵古陶文释》,在学界影响很大,稿本依次收陶文140件,瓦当6件,墓砖铭2件,封泥38件。其中,孙文楷考释陶文69件,孙文澜考释22件,王献唐增订考释31件。著名学者王献唐评价此书时曾说道:"丹徒刘铁云曾印《铁云藏陶》,搜罗既未周备,又多间入邾国陶器,皆无考释。潍县陈篑斋有拓本释文八百余纸,现藏山东省图书馆,随手劄疏,亦未成书。益都孙木庵先生与篑斋交游,精鉴别,喜收古器物,著有《齐鲁古印笺》。所居密邇临淄,与弟观亭,收藏陶文甚伙。每得一字,即拓墨考释,积久为书,所收类属陶文精品,世不经见,释文尤多刃解。兹以原器墨本影印上方,分录考释于下,厘为二卷。前此治齐、鲁陶器文字专释成书者,殆以木庵为第一人矣。"(10)其中,"鲁陶器文字"即含邾国陶文。


辛亥革命以后,陶文的著录和研究更加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邹滕古陶文字》《古陶文孴录》《季木藏陶》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


民国初年,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对邾国陶文资料以及实物,重新进行了整理、鉴别和考证,使陶文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王献唐(1896~1960),字献堂,初名家驹,后改名王官,号风笙,山东日照人。一生学术功力深厚,在金石学、文字学、音韵、训诂、版本、目录学等方面都广有涉猎,造诣很深,尤其是金石学研究,成绩非凡。他精心保护金石文物,倾心收集各地陶文,或求之于收藏家后裔,或购之于商贾小贩倾,足迹遍布在山东,乃至全国。他曾谈到青年时期到邾国故城收购陶文的趣闻:"我二十九岁那年(该年应是1925年),担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期间,经常通过古董商人之手收购一些金石文物。我听说邹县峄山下纪王城经常有文物出土,于是就决定亲自去实地看看";"有一天,我雇了一辆人力车坐到津浦路的两下店,再往东去,找到村子里倒卖文物的小古董商人,向他了解情况。这个商人说,近年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目前他手中只有一些秦瓦量碎片,而且字迹残损,恐怕也卖不了多少钱。他指的是'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的'皇帝'二字,被重重地铲了一刀,以致字迹模糊不清。这应是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度量衡是日常生活必需,不能不继续使用,但对其上有捺印的诏文却可无所顾忌了,否则谁有这样的胆量?古董商人知识不足,当然不懂,我却如获至宝,因此也不便说穿,给了一个合适的价钱就带回来了";"那次访问纪王城,我随便说了个姓某名某,没道出真名,临走的时候,那个古董商人跟我说:'听说省城里有个王献唐,他老先生很有学问,也经常收购古董,我很想见见。你认识吗?'我暗自发笑,连声说认识、认识,经常去请教。其实,我那时才29岁,又是什么'老先生'呢!后来,这个人也果然到济南来了,我们见到了面,他拍手大笑:'哈哈,哈哈!原来你就是那个王献唐!'"王献唐先生这个发现非常重要,经过也极其有趣,他一生学问渊博,不到而立之年,却对邾国陶文如此珍爱,并亲临收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他将收集到的邾国、滕国陶文编辑出版《邹滕古陶文字》三册,该书中特别注意到了陶文出土地点和分布区域,为后世研究邾国陶文奠定了基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刊行的顾廷龙《古陶文孴录》,书中收录了大量邾国陶文,它是最早的一部古陶文字典。顾廷龙(1904~1998),字起潜,号匋语,江苏苏州人,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他搜集、整理战国陶文,亲手摹录字形并加以考释,编成了一部对古文字研究有价值的工具书,他曾写道:"余夙好古文字,以匋文未有专录,刻意搜访。...... 于是手抚孴录,分别部居,汰其复重,选其完整,慎校阙蚀,严区真赝,凡传摹之字概不敢卒然收入,诚恐豪厘之失遂成千里之谬。"《古陶文孴录》收录了多个藏家的陶文,突破了仅限于一家之藏的取材范围,体例完全按照《说文》部首的次序编排,并采用了未识之字列入附编的新体例,计正编考释陶文405字,附编考释陶文451字。该书是最早的一部古陶文字典。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陶文出版物。《季木藏陶》是周季木的陶文拓本集。周季木(1893~1937),名进,安徽东至人,金石学家,精于文物鉴定,富收藏。他收集陶文有独特眼光,往往自辟蹊径,不追随别人,曾得陶文4000余件,保存了大批古文字资料。抗日战争时期,周季木之婿孙师白(名浔)及其弟孙师匡(名鼎)将陶文拓本影印成册得以出版。书中单列邾国、滕国陶文为一章。


四、邾国陶文的价值与意义


邾国陶文的大量发现和面世,不仅对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古文字学发展史研究也是一批珍贵的资料。其古拙灵动的线条、饱经沧桑的历史痕迹、先秦文字的朴拙意态,将两千多年前的书法雕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达到意与古人近的境界,让人生发思古之幽情。


邾国陶文大都是战国、秦朝和汉朝时期的文字,尤以战国时期数量最多,这正是中国古文字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文字由繁到简,由战国大篆、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因此也存在着偏旁部首互易、笔划繁简不一、一字形体多种的现象存在。


邾国陶文从其出土地点、时代、数量、器形种类、文字格式、文字书法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陶文内容的丰富广泛,不仅在古文字研究方面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探讨东周、秦汉时期邾国的历史,探讨山东鲁南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邾国陶文资料是丰富的,随着邾国故城考古发掘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田野考古工作的科学有效地推进,今后还会有更多、更详实的陶文资料发现,不遗余力地对陶文继续开展整理研究工作,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责无旁贷的一种责任。


注释:

(1)徐畅. 陶文发现与著录[J]. 青少年书法,2011.

(2)鲁文生主编. 山东省博物馆藏珍[M]. 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8.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 山东邹县滕县古城址调查[J]. 考古,1965(12).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 山东邹县古代遗址调查[J]. 考古学集刊(3).

(5)朱承山. 邾国故城出土的两件陶量[J]. 文物,1982(3).

(6)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 山东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2015年发掘简报[J]. 考古,2018(3).

(7)刘艳菲等. 山东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首次发现"邾"字陶文[N].

中国文物报,2018-7-27.

(8)(9)郎剑锋等.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7、2018年考古发掘所获文字资料[J]. 东南文化,2019(3).

(10)吕金成. 孙文楷陶文著述考疴[J].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网,2011-9-20.

刘敦愿. 王献唐先生曾经如是说——记邾国故城出土秦瓦量残片事[J]. 文物天地,1992(5).

顾廷龙. 顾廷龙文集[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5


本文转自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