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杨冬权:开国领袖的立国之战——再论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 古籍
  • 2021年10月26日12时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人民解放军的立威之战。开国领袖毛泽东,是抗美援朝的发起者、决策者、指挥者。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就没有抗美援朝如此辉煌的胜利。抗美援朝有两个仗、四个战场:两个仗是文仗和武仗;四个战场是朝鲜作战的战场、开城及板门店的谈判、中国国内的抗美援朝运动、国际上反对美国侵略的力量同侵略力量的斗争。这两个仗、四个战场,毛泽东都是主导者、指挥者。尤其是他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做说服工作,异常艰难地作出了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并以一系列正确预见,引领这场战争不断取得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民享受到巨大的和平红利。毛泽东和抗美援朝战争,应当永远载入史册。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也是新中国的最大一场反侵略战争,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打败所含国家数量最多的外国军队的一场对外战争。它是一场正义之战,胜利之战,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和人民解放军的立威之战。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场对外战争和军事行动,它的经验教训,对人民解放军的借鉴作用最大,最值得研究和吸取;它的许多光辉战例,是最好的军队教材和军事教科书;它所涌现出的战斗英雄,是最好的军人典范和学习榜样;它的指挥谋略,也会让中国军人、甚至让全国人民在领略中增长智慧、提高水平。学界就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了解毛泽东对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贡献很有帮助。但整体看来,这些成果给予毛泽东对抗美援朝作用的评价还不够到位,对抗美援朝决策过程的展示和意义分析还不够深刻,对毛泽东的战略预见和指导战争的探讨还不够深入。笔者依据史料,就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几个问题发表管见。


一、毛泽东对抗美援朝的统领性作用


毛泽东是抗美援朝的发起者、发动者、决策者,是抗美援朝的指挥者、指导者、引领者,是抗美援朝的灵魂人物、核心人物、决定性人物。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如此辉煌的胜利。


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并以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和台湾海峡、甚至以飞机轰炸中国边境后,中国到底要不要抗美援朝?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层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层内,是有着巨大的、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分歧的。除毛泽东和极少数领导人外,绝大多数人是不同意抗美援朝的。理由主要为两点:第一打不过;第二划不来。[1]以致毛泽东不断开会研究,反复做有关人的工作,也反复变动决定,反复推迟执行行动计划,甚至不得不反复变换出征的挂帅人选。最后才以自己的理由说服了别人,把自己的意见变成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全党、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的行动。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抗美援朝这场战争;如果不是毛泽东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立场上,站在反美、反帝、反侵略的正义立场上,站在地缘政治的科学立场上,站在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的重大立场上,高瞻远瞩,深明大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坚定地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战争就不会发生。


在今天来看,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有两个仗、四个战场。两个仗:一是武仗,一是文仗。四个战场:第一个是朝鲜半岛军队作战的战场;第二个是在开城和板门店的谈判桌上;第三个是在中国国内,也就是中国各阶层力量、各民族人民开展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抗美援朝运动;第四个是在国际,也就是国际上反对美国侵略朝鲜、支持中国抗美援朝的正义力量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力量的斗争。第一个战场打的是武仗或军事仗,其他三个战场打的是文仗或政治仗。文仗或政治仗三个战场,是支持和支撑着军事战场的,是军事战场取胜的重要保障,是抗美援朝战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上述两个仗、四个战场,毛泽东都是主导者、指挥者。他为军事战场上的武仗,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如持久作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避强击弱、轮番作战等战略和战术;精心地挑选了挂帅人选和指挥班底;提供了许多最新情报和指导意见;对前方的指挥人员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特别是给予了充分的临机处置权,从而充分发挥了战地指挥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他为停战谈判选定了合适的谈判人员,在谈判各个阶段和各个主要问题上,提出了我方的方案案文,确定了谈判策略、谈判态度、谈判节奏、谈判技巧等。他引导和推动了中国国内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给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持,给在朝鲜的参战人员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励。他协调了中、苏、朝三国的政治立场和军事步骤,让中苏关系更加融洽、中朝关系更加顺畅,从而为抗美援朝战争争取到了重要的国际支持,特别是争取到了苏联的军事装备和空中支持。所以,毛泽东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核心人物、灵魂人物,哪方面都有他的贡献,哪方面都离不开他。没有他的高超指挥和协调,不但抗美援朝的两个仗和四个战场不可能协调配合得那么好,而且即使是军事战场,也不可能打得那么好。所以,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如此辉煌的胜利。


在抗美援朝的最紧张阶段,毛泽东可以说是日思夜想,呕心沥血,所有精力,尽萃于斯。比如,1950年10月26日这一天,也就是抗美援朝第一仗打响后的第二天,凌晨2时,在看了有关情报后,他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彭德怀和高岗的电报,向他们通报韩国第1、6、8师的行动情况,并提醒他们应注意的事项[2];两个小时后,晨4时,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彭德怀、邓华并告高岗等人的电报,要志愿军司令部直接指挥第66军[3];刚过了一小时,晨5时,他又致电彭德怀、邓华等,告诉他们美军第24师和英军第27旅的最新位置,并告诉他们行动的对策[4];休息几个小时后,他又开始阅读前方来电,并于14时起草对前一天彭德怀来电的复电,肯定他们的战役方针,并通报最新敌情,另告以行动对策,提出注意事项,再次强调战役目标和打法[5];两小时后,16时,又起草对当日早晨彭德怀等人来电的复电,分析敌军今后行动的三种可能,并提出我方应基于第一种可能而采取的对策[6];23时,又致电前方,告以截至此时所得情报指示敌军的位置,并提出歼灭韩国3个师的部署,以及我军歼灭该敌之后的下一步行动方向[7]。这说明:他这一整天都在研究敌情,提出对策,指导前线。我们从毛泽东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就可以看出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用力之多、用心之深和作用之大、厥功至伟了。


二、毛泽东对出兵抗美援朝的艰难决策


从现已公布的和笔者所了解的档案看,毛泽东最早公开支持朝鲜抗击美国侵略也就是抗美援朝的言论,是1950年6月28日,即在美国决定派兵入侵朝鲜、并决定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和用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的第二天,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之前,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半岛上朝鲜民族的两个国家,为统一朝鲜而打了起来。但是,两天后,6月27日,远在万里之外的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就决定派出海军和空军入侵朝鲜。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政府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随即奉命向台湾沿海出动。这样,美国不但入侵中国的邻国,而且干涉中国的内政、侵略中国的国土。[8]这激起了毛泽东的强烈反应。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前一天美国总统的声明说:“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一月五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9]这段话,指出了美国对朝鲜的侵略,是新的对亚洲的侵略,必然引起亚洲人民的反抗。这就把美国侵略朝鲜,看作是对亚洲的侵略;在朝鲜反抗美国,实际是亚洲人民对美国的反抗。这就使抗美援朝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意义,也可以争取到更广泛的国际支持。这体现出毛泽东的国际眼光和世界视野。特别是他还指出了美国对中国台湾的干涉,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对美国以前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政策的放弃。这就让后来中国的抗美援朝,具有了保家卫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接着毛泽东宣布:“美国对朝鲜、菲律宾、越南等国内政的干涉,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全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都将站在被侵略者方面,而决不会站在美帝国主义方面。”[10]这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同情和支持被侵略者朝鲜、反对美国侵略的正义立场。抗美和援朝这两个主题,在这个讲话中已经相当明显地表达了出来。可见,毛泽东抗美援朝的想法,是在美国宣布侵略朝鲜、干涉中国台湾事务之后,才很快产生的,是对美国侵略朝鲜和亚洲、干涉中国台湾事务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动的应激反应。抗美与援朝,也同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相联系,也是在保家与卫国。


美国进一步扩大对朝鲜的侵略后,8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后中方的对策。这是讨论抗美援朝问题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11]他分析了美国侵略朝鲜、如果中国不帮朝鲜的结果,将是美国得胜又得意,并将威胁中国。这个结果,当然是对中国很不利的,是中国最不愿看到的结果。那样,美国的军队,可以抵近驻扎到中国的东大门口,现在和平的中朝边界线,就将成为不安宁的实际上的中美军事分界线,美军可以随时从这里对中国进行威胁和破坏,中国将长期受制于美国。所以,毛泽东认为,中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形式则用志愿军的形式。这是毛泽东在党的政治局会议上,首次研究美国侵略朝鲜的问题,并第一次明确地表示中国必须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态度,还第一次提出了采用志愿军这种形式去帮。帮的理由,是不让美帝在朝鲜得胜,进而威胁中国。


9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讲话时又说:对于朝鲜人民,我们是需要给予帮助和鼓励的。朝鲜人民对于中国革命有过很大的帮助,中国革命的几个阶段中都有他们的帮助。因此我们今天应当尽力地去帮助他们。[12]这是毛泽东在中央政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讲中国要帮助朝鲜,帮的理由是:朝鲜过去帮助过中国,今天朝鲜受侵略,中国也应帮。


但是,中国帮助朝鲜,只是当时中国党和政府内部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一直到9月底都没有对外国包括朝鲜透露过。9月18日,为中国军队抗美援朝赴朝作战作准备,在东北的高岗打电报给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并中央军委,要求向朝方索取朝鲜公路路线图等。[13]电报中有“估计我军进入朝鲜境内以后”一句话,这有可能对外泄露中国军队的出国意图。毛泽东看到周恩来转来的这份电报后,立即要周去电制止。同时,毛泽东又为周恩来起草了电报,发给高、倪,明确要求他们“不要向任何方面表示我军有出国的意图。”并说:“向朝鲜调查作战情况或要路线图只在不涉及此种意图时才可以,否则不要做。”电报规定:“嗣后东北与倪一切向朝鲜交涉的事项均需经过外交部,不要直接处理。”[14]因为中国军队出国帮助朝鲜作战,涉及朝鲜主权,必须由朝鲜提出请求才可,否则就是不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就会损害中朝关系,吃力不讨好。而且这件事关系重大,尚未最后决定,还存在若干变数。过早透露出去,不但会泄漏天机,让敌有备,而且容易造成中方被动,骑虎难下。今天,我们从这一细节上,也可以看出毛泽东比其他当事人的高明之处。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发生了不利于朝鲜的急剧变化,美军从朝鲜半岛南部迅速向三八线推进。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庆节庆祝大会上讲话时,针对朝鲜战争向国内外郑重声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5]这个讲话,虽然是周恩来讲的,但却是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体现的是毛泽东之前3个多月来的一贯想法。它向全世界特别是向美国明确地表达了6亿中国人民不怕反抗侵略战争,绝不容忍外国侵略,特别是决不会对外国侵略自己的邻人而置之不理的决心和意志。这个强烈的信号,如果想读懂的话,任何人都是不难读懂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这时毛泽东抗美援朝决心和理由的最好表达。


这段话发表后的第二天,1950年10月1日,美国支持的韩国军队就越过了三八线,开进到朝鲜境内。“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朝鲜军队无条件放下武器。[16]朝鲜陷入危急境地。这一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立即派出至少五六个师的部队到三八线,以便让朝鲜组织起保卫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战斗。[17]这天深夜,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紧急约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朝鲜的请求。[18]同时,金日成还专派特使来北京,转交朝鲜领导人请求中国出兵援助的求援信。[19]


10月2日,毛泽东写了一份电报稿,准备发给斯大林,回复他10月1日要求中国派几个师到三八线的来电。这个电报稿共有6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20]这就告诉了斯大林,中国派一部分军队去朝鲜作战的决定以及这样做的理由,那就是:不这样做,不但于朝鲜,而且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换句话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不但于朝鲜、于中国,而且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整个东方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是有利的,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这又体现出毛泽东的国际眼光和世界视野,是同他在6月28日的讲话中将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看作是对亚洲的侵略是一样的。


电报第二部分说:“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础,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21]这实际上提出了中国军队出动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由此而带来的问题。目标就是:驱逐美军出朝鲜。带来的问题就是:美国可能对中国发动战争,至少攻击中国沿海地区。这些问题,后来实际上都没有发生。可见毛泽东是作了最坏打算的,他的抗美援朝决策,是建立在最不利情况的基础上的。这体现出毛泽东一贯的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电报第三部分接着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说:“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地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这就是说,朝鲜问题既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可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么,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22]就是说,如果中国军队出动后能在朝鲜打败美军,则即使美国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也不可怕。最不利的结果,则是中国军队入朝后,不能大量歼灭美军而形成僵局,这对中国极为不利,不但经济将遭受破坏,而且可能引起人民的反对。这是毛泽东向斯大林分析的中国出兵的最不利结局和最沉重代价,也可以说是中国出兵将冒的最大风险,及对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与人类正义事业所作出的最大牺牲。


电报第四部分告以中国目前的初步决定,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五六个不够)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情况;一方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23]这对斯大林电报中的要求作出了具体回应:关于出兵人数,斯大林说至少五六个师,毛泽东认为五六个师不够,至少派12个师;关于出兵地点,斯大林说到三八线,毛泽东说不一定到三八线,而是到朝鲜的适当地区;关于出兵时间,斯大林希望立即出兵,毛泽东初步定于10月15日开始出动。特别重要的是,毛泽东告诉斯大林:中国军队出动后先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同时等候苏联的武器,等到用它装备部队后,再配合朝军反攻美军。


为什么要等候苏联的武器呢?在接下来的电报第五部分,毛泽东则分析了中美军队目前在武器方面的巨大差距。他说:“根据我们所知的材料,美国一个军(两个步兵师及一个机械化师)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内,共有七公分至二十四公分口径的各种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的一个军(三个师)只有这样的炮三十六门。敌有制空权,而我们开始训练的一批空军要到一九五一年二月才有三百多架飞机可以用于作战。因此,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而既已决定和美国人作战,就应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一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即用我们的四个军对付敌人的一个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即用二千二百门至三千门七公分口径以上的各种炮对付敌人同样口径的一千五百门炮),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的一个军。”[24]由此可见,当时中美军队在武器上的差距之大。同样一个军,中国的炮仅相当于美国的2.4%,也就是说,美国一个军的大炮门数相当于中国一个军的40多倍。因此我们更要佩服毛泽东在中美军队武器差距这样大的情况下,仍然敢于下决心出兵抗美。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啊!当然,如果以这样的落后武器去战胜美军,那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毛泽东也暗示苏联必须在武器装备上提供支持,中国军队只有在得到苏联武器的装备后,才能去同美军作战。在此之前,中国军队只打防御战,只歼灭小股敌人,而不能打大规模反攻作战。同时,毛泽东还计算出了需要武器的数量,即每打一个美国军,就需要大炮2200到3000门。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认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毛泽东也是很看重武器的,他在精密地计算着武器,并希望苏联能按数并快速地提供这些武器。


在电报稿的第六部分,毛泽东又说了中国军队的下一步部署计划:“除上述十二个师外,我们还正在从长江以南及陕甘区域调动二十四个师位于陇海、津浦、北宁诸线,作为援助朝鲜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预计在明年的春季及夏季,按照当时的情况逐步使用上去。”[25]


从这份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的毛泽东的电报手稿看,这份电报起草好后,并没有发出去。因为手稿上没有发出的各种信息或标记。而根据苏联档案,10月3日,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曾向斯大林发出一份电报,报告了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主张等情况。电报转述毛泽东的话说:“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来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比较有利。”[26]


为什么从2日毛泽东在电报稿中的意见,到3日罗申电报转述的毛泽东意见,毛泽东的想法会有180度的大转变呢?关键在于10月2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了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但会上大多数人却不赞成出兵。[27]这次会议极其重要,但出于保密和让大家畅所欲言等原因,会议没有记录或形成纪要。会议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还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接西北局负责人彭德怀来北京参加会议。


关于10月2日的书记处会议,因无会议记录和纪要,我们今天并不知道详情。后来有些与会者回忆过这次会议,但也只是他们个人的记忆而已。但总的情况,确实是多数人不赞成出兵,其理由就是罗申电报中转述的两点,即一是我军装备差,打不赢;二是可能把中苏都拖进战争中。现在看来,罗申3日电报转述的毛泽东的话,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的主要结论,对于了解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主要精神极有帮助,可以弥补这个会议没有会议记录和纪要的部分缺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对10月2日毛泽东电报稿加了一个注,说“这份电报未发出,可能起草于当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之前,原准备在会议作出派兵入朝参战决定后,发给斯大林,后因会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故将电报搁置下来。”[28]这个解释,笔者是赞同的,因为它是合乎情理的。其情况可能是:在出席会议前,毛泽东一直是主张出兵的,他估计会上大家会同意出兵,因为有斯大林要求出兵的电报,有朝鲜请求出兵的电报和信函,有中央领导人在这之前各种场合公开和私下表达的参战意愿。但是,真正到就要派大部队出国去同强大的美军打仗时,出席会议的多数人还是说出了他们的种种顾虑和疑虑,怕打不赢,怕卷入战争,中国被打烂或打乱。毛泽东虽然意志坚定,敢于坚持真理,但又很讲民主,当他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多数人认可时,就毅然地少数服从多数,一方面当即决定4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一方面把自己先前已经起草好的电报压了下来,搁置自己的意见。并在3日召见苏联大使罗申,把中共中央关于暂不出兵的意见告诉他,让他转报斯大林。


10月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这是讨论抗美援朝问题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上还是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他们的理由主要是:中国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医治战争创伤;建立新中国才一年,经济还十分困难;原定的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还没有进行;国民党留下的众多土匪、特务和反革命分子还没有肃清,新生的人民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与美军相比,中国军队不但武器装备差,而且还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他们的意见基本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面对这么多出于从中国当前利益考虑的不同意见,面对这么多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理由,毛泽东似乎有些词穷了。他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29]显然,毛泽东首先和着重考虑的,是义,而不是利。这个义,就是主持正义,就是国际主义和国际道义,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侵略的世界大义、人间正义,就是反对强权和霸权、反对恃强凌弱,扶持弱小而反对霸凌的至仁至义。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对本国有着诸多的不利,但也不能轻易地舍弃大义。所以,毛泽东没有放弃,他宣布明天继续开会,继续讨论和研究。


对4日的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本来是寄予厚望的。因为2日的书记处会议的情况,是他始料未及的,否则他也不会在会前就起草好那份电报稿。他满以为大家会赞同他的意见,形成党内共识。但是没有。于是他寄希望于政治局,提议召开这次扩大的政治局会议,估计政治局成员中会有较多人赞同他的意见。但让他失望的是,政治局多数人还是不赞成他的意见。于是他只好耐着性子,宣布明天继续开会讨论,寻求说服大家,达成共识。[30]历史上,毛泽东曾经多次都像这样:重大问题,一次会议形不成共识,就扩大人员,再开一次,直到形成共识。这体现了毛泽东的决策民主,也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领导艺术。兵法上讲:上下同欲者胜。这么重要又这么微妙的战争,上下一心非常重要。所以,毛泽东力争达成共识,形成一致。


定于第二天下午开会。毛泽东特意让邓小平上午到北京饭店,把从西安赶来住在北京饭店的彭德怀接到中南海来,同他个别交换出兵援朝的意见。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昨天你没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彭德怀说,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毛泽东接着问了另一个问题: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彭德怀反问: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有这个准备吧?彭德怀表示: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31]


10月5日上午毛泽东同彭德怀的个别谈话,使毛泽东有了一个重要的收获,即彭德怀同意挂帅出征,这比彭赞成出兵更让毛泽东放心。因为出兵的挂帅人选,一直以来也是让毛泽东反复考虑、费尽周折的一件事。最开始他考虑的是粟裕。还在7月10日,毛泽东开始组建东北边防军的时候,就曾电召粟裕来京,有意让他担任东北边防军领导人。[32]但后因粟裕生病,又另考虑让林彪挂帅。但是林彪也说自己身体不好[33],特别是林彪还是反对出兵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让他挂帅出征更不合适。因此,毛泽东又把目光放到了彭德怀身上。毛泽东将彭德怀接到北京并和他单独谈话,显然有“筑坛拜将”之意。对彭会不会答应,毛泽东开始也是吃不准的。没想到彭二话没有,一口答应,无条件服从中央决定。这让毛泽东解除了一个心头大忧。


5日下午,政治局会议继续举行。会上,周恩来支持出兵援朝。彭德怀也赞同出兵,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不出兵而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会上也还是有人不赞同出兵,林彪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理由是:美军高度现代化,还有原子弹等。针对这种单纯军事观点,毛泽东又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纸老虎论”,说: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它无非是个纸老虎。[34]有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这党、政、军三方面代表性人物的坚持,有了彭德怀同意挂帅出征,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和进一步交流,与会同志终于统一了认识,达成了共识,同意出兵援朝。最后,会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同时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决定派周恩来和林彪去苏联同斯大林会谈,争取军事装备方面的支持,特别是空军方面的支持。


从10月2日到5日,经过4天的反复讨论和反复地做工作,从正反两方面算大账和细帐,毛泽东的个人意见,终于变成了全党的共同意见。


两天后,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随韩国军队之后,也越过了三八线,进入了朝鲜境内。


10月8日,毛泽东起草并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命令说:“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35]这里,毛泽东又一次把抗美援朝不但看作是保卫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看作是保卫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在今天评价抗美援朝时,不应该忽视甚至漏掉的。我们不应忘记,抗美援朝不仅只关系中朝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关系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命令规定,志愿军以第13兵团4个军和炮兵司令部的3个炮兵师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同日,毛泽东将这些决定电告朝鲜领导人金日成,[36]作为对他求援电报和求援信的正式答复。


10月8日,周恩来和林彪动身去苏联,带着出兵与不出兵两种意见和方案,去争取苏联的军事支援。二人和斯大林商谈后,10月11日,周恩来和斯大林联名电告毛泽东说:苏联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要求,但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支援志愿军作战。[37]这是一个新的情况和比较大的变动。因为之前苏方让中国出兵,是答应给予空中支援的。12日,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感到很意外,决定次日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在苏联空军暂不支持的情况下是否出兵。同时,他还叫停之前的志愿军出动计划,致电彭德怀和第13兵团领导人,要他们暂不实行志愿军司令部10月9日关于第13兵团及3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预定位置的命令,部队仍在原地进行整训,不要出动。并让刚由北京到沈阳的彭德怀和高岗二人来京。[38]


10月13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了苏联对军事援助的最新态度,讨论在苏联暂无空中支持的情况下是否出兵。这是讨论抗美援朝的第三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没想到,这次会议意见倒很一致。与会者一致认为,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在美军已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且向中朝边境推进的情况下,我们仍应出兵援朝不变。[39]当晚10时,毛泽东把这个决定电告在莫斯科的周恩来。电报说:“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重组人民军”;“在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40]


从电报中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出兵援朝有了新的一致的认识,党中央领导层的思想,达到了新的统一。首先对抗美援朝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即“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首次提出对世界有利。这是我们今天评价抗美援朝意义和作用时,绝不应该忽略的。因为它打击了美帝的气焰,制止了侵略,伸张了正义,也牵制了美军,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壮大了人民阵营。其次,对出兵的理由有了新的认识,即若不出兵,美军压到鸭绿江边,会使国内国际的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这绝不是空话。拿国内反动气焰增高来说,就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美国侵略朝鲜后,不但盘踞台湾的蒋介石反动集团蠢蠢欲动,而且在大陆上的反革命分子和潜伏特务也加紧活动,大肆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再拿对东北不利来说,如果美军驻扎在鸭绿江对岸,则东北的经济建设势必受到影响,后来的福建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台湾反动集团时常叫嚣反攻大陆,台湾海峡对岸的福建省,在30年中都处于备战状态,而不敢大搞建设,经济发展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孵化器”。如果美军从朝鲜破坏了中国东北的工业建设,则中国的工业化也会受影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参战的利弊作了新的总结: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这个“利大于弊”的总结论,对于我们今天看待和评价抗美援朝,仍然是有指导意义的。


5个小时后,14日晨3时,毛泽东再次致电周恩来,通报说,彭德怀研究后认为:我军入朝后“只要歼灭一二个或二三个完整的伪军师,局势就大为松动了。彭及高岗同志均认为打伪军有把握,他们和我一样,都认为参战为必需和有利”。[41]又一次认定参战为必须和有利。


14日下午,毛泽东再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和决定了中国军队入朝参战的初步部署。这是讨论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政治局会议。当晚9时,毛泽东把会议的决定电告周恩来,并要他马上通知菲利波夫即斯大林。电报说:“我军决于十月十九日开动”,“二十六万人(十二个步兵师、三个炮兵师)均开进为好”;“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我们这样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42]可见在1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初步决定了关于志愿军出动的三个问题:一是出动的时间:10月19日;二是出动的部队:5个师26万人;三是出动后的目标:在得到苏联武器装备前,主要打伪军,不作攻势作战。


但关于出动的时间,第二天,毛泽东又作了微调。在15日1时,他给高岗和第13兵团领导人的电报中说:“我人民志愿军决于十月十八日至迟十九日开始渡江前进,粮食等项则应立即前运,勿延为要。”[43]把4个小时前电报中说的中国军队出动时间19日,微调为18日至迟19日。再过4小时后,由于得悉敌军正准备攻击平壤,他在15日晨5时给高岗、彭德怀、邓华的电报中又说:“我军先头军最好能于十七日出动。第二个军可于十八日出动。”[44]要求把先头部队出动时间提前到10月17日。


隔了两天,10月17日下午5时,毛泽东就志愿军先头部队的出动时间,再次致电彭德怀等说:“先头两个军请准备于十九日出动,明(十八)日当再有正式命令。”电报同时要彭德怀、高岗于18日“乘飞机来京一谈”。[45]因为周恩来18日将由苏联回到北京,会有新的情况需要再商。


18日,毛泽东就抗美援朝问题第5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从苏联回京的周恩来汇报了同苏联商谈军事支援的情况,从东北回京的彭德怀汇报了志愿军入朝准备情况。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毛泽东说:现在敌人已围困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计划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46]当晚9时,毛泽东致电第13兵团领导人,正式下达渡江命令[47]。这一天,联合国军占领了朝鲜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推进。


19日晚,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始渡江入朝,迎着从平壤北进的美军向南开进。25日打响第一仗,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开始变为实际行动。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中国军队踏入朝鲜国土与敌军相遇,即意味着中国同美国的战争就要打响,中国就要独自承受来自美国的一切报复,独自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因为苏联连开始允诺的空中支持都不肯给,更不要指望其会替中国出头去同美国打仗了。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毛泽东抗美援朝的决心是坚定的,但决策过程却是艰难的、曲折的、极为慎重的,是把各种情况都计算在内的。出不出兵?何时出兵?出多少兵?出兵以后怎样用兵?由谁统兵等,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反复研究、反复推敲的。其中,既考虑到了中国军队的装备、中国的国情、党内的不同意见、参战后的各种不利后果,又考虑到了朝鲜的局势、朝方的态度,特别是还考虑到了苏联的态度和支持的程度。这一决策,没有任何鲁莽、草率、主观和武断。从毛泽东的一生来看,甚至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来看,这次决策之艰难曲折,是罕见的、鲜有其比的,可以说是一次关乎国运的艰难决策。


抗美援朝开战两天后,10月27日,毛泽东把两位老乡、著名教育家王季范和周世钊请到家中,同他们谈起了政治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周世钊忽然问:朝鲜局势不是很紧张吗,主席怎么有闲情来谈这些?毛泽东对他们说:朝鲜局势日趋紧张,这段时间我们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觉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高枕而卧了,因为我们的志愿军已经出国了。[48]很多天睡不着觉,这就是毛泽东在抗美援朝决策期间的真实状态。这睡不着觉,不是因为发愁和担忧,而是因为有很多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外交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人事因素等,要反复地考虑,有很多账要反复地算,对利和弊要反复地权衡。


接着,毛泽东又说:我们急切地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有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6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侵略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49]


这段话,说的是抗美援朝的理由。实际上,这是毛泽东自4个月前美国宣布介入朝鲜战争以来,曾经反复考虑以及反复向其他人陈述过的理由。他认为,抗美援朝的最大的理由是:“不能置之不理”。他举了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例子。当年,日本在沈阳打响侵略中国东北的第一炮,蒋介石“置之不理”,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日本得寸进尺,几个月就占领了全东北,接着又侵占了华北的一些地方,几年后又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占领中国东部十几个省的大片领土,把中国拖进长达8年的全国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对中国人民极为深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都曾亲身经历过,自然有着切身体会和切肤之痛。而且毛泽东还分析,美国比当年日本对中国的威胁更大,因为如果我们对朝鲜“置之不理”,它将有三把刀,从朝鲜、台湾、越南三个地方向中国插来,其后果,可能比当年日本侵华更严重。当然,同日本侵略中国相似的,还有德国侵略欧洲。当年德国侵略捷克时,英国、法国、苏联等都“置之不理”,即奉行“绥靖”政策。结果,德国在吞并了许多欧洲小国后,又大肆轰炸英伦三岛,基本占领法国全境,大规模侵入苏联,英、法、苏这三个欧洲大国,结果一个也没有幸免。这就是欧洲大国对德国侵略欧洲小国“置之不理”“绥靖”纵容的后果。历史上像这种“唇亡而齿寒”的事例数不胜数。现实生活中,邻居家着火了,如果你“置之不理”,不去帮助邻居家灭火,那么,火在烧了邻居家之后,就会延烧过来,烧到你家,这是必然之势,也是当然之理。稍微聪明的人,稍微有些远见的人,稍微懂些历史、明些事理的人,都能理解“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的道理。毛泽东用了一句形象的民间俗话来比喻,叫“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这句话,笔者真是要拍案叫绝!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老民间俗语,是笔者至今见到的对抗美援朝正当性、必要性或者说是作用、意义、价值的最好注解、最佳说明、最形象诠释,也是对“不能置之不理”这句当代话语的最直白、最浅近、最通俗、最接地气、最有说服力的解释,现在很多人的长篇大论、万语千言,甚至也不如这4个字让人明白、让人开窍、让人顿悟、让人惊醒,让人醍醐灌顶、七窍全开、恍然大悟、彻底明白。


三、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准确预见


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就是预见,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预见,对于领导至关重要,对于抗美援朝也至关重要。毛泽东对抗美援朝的正确决策和正确领导,都来自于他的正确预见。笔者经研究认为,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有着20多个正确的预见。


(一)1950年4月,预见外国军队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在准备发给斯大林的电报稿中说:“还在今年四月间,金日成同志到北京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他,要严重地注意外国反动军队侵略朝鲜的可能性。”[50]


果然,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的当晚,美国就决定入侵朝鲜半岛。26日,驻日美国海军和空军介入朝鲜内战。7月1日,美国地面部队进入朝鲜。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授权组成“联合国军”,先后有16个国家的军队入侵朝鲜,最多时达90多万人。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动军队”,果如毛泽东所料,大规模地“侵略朝鲜”了。


(二)1950年7月中旬和下旬及9月上旬,预见敌人有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后路的危险


在上述同一电报稿中,毛泽东还说:“七月中旬,七月下旬和九月上旬,我们又三次告诉朝鲜同志,要他们注意敌人有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后路的危险,人民军应当作充分准备,适时地向北面撤退,保存主力,从长期战争中争取胜利。”[51]


朝鲜内战爆发后,朝鲜人民军全力以赴,突入韩国境内,到8月上旬,人民军已进入到韩国90%的地区,但不久即与美韩军队僵持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洛东江一线。9月15日,美军7万多部队突然从仁川登陆,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攻打汉城,一路截断人民军主力的后线。人民军正面的敌军乘势反击,人民军受到两面夹击,被迫组织战略退却,并在退却中损失巨大。美军随即向三八线方向攻进,直至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首都和近半国土。朝鲜在危急中不得不向中国求援。毛泽东的预见应验了。


(三)1950年8月5日,预见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朝鲜不会罢手,要准备同美国人打前所未有的大仗


1950年8月5日,毛泽东在接见准备调任东北边防军的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时说:杜鲁门在朝鲜看样子不会罢手。你们集结东北后,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52]


后来,当美军越过三八线、逼近中朝边境时,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后,志愿军先后有190万官兵轮番入朝,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以美国为首的90多万联合国军和50多万韩国军队,大战了将近3年。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3的陆军,1/2的海军,1/5的空军[53],先后出动飞机数万架次,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各种现代化武器。许多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战场兵力密度、飞机轰炸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在中美两国军队历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现代战争。共有10多万美军死伤、失踪和被俘。[54]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果然在朝鲜没有罢手,中国军队也果然同美国军队打仗了,而且果然打的是前所未有的大战。杜鲁门用战争行动,为毛泽东的这个预见做了注脚。


(四)1950年8月5日,预见美国要打原子弹


1950年8月5日,毛泽东在同邓华谈话时还说:要准备美国打原子弹。[55]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最终并未使用原子弹。那么,毛泽东关于要准备美国打原子弹的预见,是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美国确实有过打原子弹的想法。在毛泽东同邓华的这次谈话3个多月后,1950年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为了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美国将使用自己所“拥有的任何武器”,包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56]美国总统的这番话很明确:美国准备打原子弹。这一爆炸性新闻迅速传遍世界。意大利一家报纸甚至添油加醋、有鼻子有眼地报道说:载有原子弹的轰炸机已准备从日本的机场起飞。但美国的盟友英国坚决反对,丘吉尔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57]可见,毛泽东的预见并未落空,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美国在再三权衡后,最终取消了打原子弹的危险主意。不过,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的这个讲话,倒是起到了印证毛泽东这一预见的作用,为我们今天认识抗美援朝战争多了一个视角。


(五)1950年9月5日,预见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增加了


1950年9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过去,我们对于朝鲜战局的估计有速决和持久两种可能性”;“现在美国在朝鲜已经增加了它的军队,因而战争持久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加了。”[58]


毛泽东讲这话时,朝鲜人民军已经深入韩国的绝大部分土地,美国和韩国军队已经快要被“赶到海里”去了。然而,毛泽东讲话10天后,美军就在仁川大规模登陆,切断了人民军退路。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境内。朝鲜丢失了大片国土,朝鲜战局出现逆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通过5次战役,打得美军被迫谈判。但美国又一再制造障碍,拖延战争,双方又边打边谈了两年多,才签订停战协定,结束了战争。朝鲜战争一共打了3年多,确实成了一场持久战。由美军不甘失败而导致的这场持久性战争,验证了毛泽东的这个预见。


(六)1950年10月8日,预见抗美援朝最后胜利是我们的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朝鲜出动。命令最后说:“目前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于我们有利,于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59]


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比起美军来差得很远;论起国力和军力来,中国更是没法和美国比。因此,党内军内绝大多数领导人都觉得抗美援朝胜算不大,社会上很多人的认识更是如此。但是,毛泽东却在刚刚决定志愿军赴朝作战时,就大胆地预见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这既是有着胆略的,又是凭借睿智的。


后来,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志愿军入朝后,第一个战役就歼敌1.5万余人,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二个战役又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大部地区,扭转了朝鲜战局;第三次战役又把敌军驱逐到三七线南北地区。经过五次战役,迫使美军要求与中方进行停战谈判。在长达两年多的打谈结合期间,志愿军又大量歼灭敌军,迫使美军最终签字停战。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共毙伤俘美军和其他联合国军及韩军共70万人,击毁、缴获坦克1492辆、飞机4268架、火炮4037门[60]。美军不但威风被打没了,而且脸面也被打没了,其伤亡人数比中方高出将近一倍。战争真的以“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而告结束。志愿军以他们的英勇善战,印证了他们统帅的这个预见。


(七)1950年10月13日,预见志愿军入朝后,只要歼灭伪军几个师团后,朝鲜局势即可起对我有利的变化


1950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后,电告在苏联的周恩来说: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政治局同志“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61]。


果然,志愿军入朝后,10月25日与韩国军队打了第一仗,歼敌1个营。28、29日,又歼灭韩军4个营。29日,志愿军还首次与美军作战,经过4天激战,歼灭美军1800多人。到11月5日,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歼灭韩军第6师大部,重创美骑兵第1师,共歼敌1.5万余人,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在11月6日到12月24日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一共歼敌3.6万多人,其中包括全歼美军1个加强团,沉重打击了美军气焰,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地区外的朝鲜全部失地,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部分地区,迫使敌军由进攻转入防御。朝鲜局势确实起了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志愿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用其辉煌战绩,验证了毛泽东的这个预见。


(八)1950年10月21日,预见志愿军入朝第一战,要打7到10天


10月21日,志愿军渡江后,鉴于美韩军队大举北进,毛泽东致电志愿军指挥员,决定放弃防御而改在运动中歼敌,指出“此次是歼灭伪军三几个师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他预计“这一仗可能要打七天至十天时间(包括追击)才能结束”。因而他特意询问:“我军是否带有干粮。”[62]


后来,志愿军入朝第一战,从10月25日打响,在两水洞地区歼灭韩军1个营,29日,在古场洞地区歼灭韩军大半个团,又在龟头洞地区歼灭韩军4个营的大部。11月3日,在云山地区歼灭美军第1师和韩军第1师的大部。敌军全线撤退,志愿军停止追击。这一仗,连同追击在内,刚好打了10天,同毛泽东先前预料的完全一致。


(九)1950年10月21日,预见敌用测向仪可能发现志愿军司令部,让志愿军司令部速筑防空洞;11月24日,预见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


1950年10月21日凌晨4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告诉他们:“敌人测向颇准,请加注意。”并要求他们“应速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的安全。”[63]11月24日,毛泽东在复电彭德怀时,又要他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并特告:“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64]


这时,志愿军司令部在大榆洞。美军通过空中侦察,特别是无线电测向,果然发现大榆洞是军事指挥机关,因而美军飞机常在大榆洞上空盘旋,有时还俯冲扫射。11月25日,也就是上述毛泽东第一封电报发出一个月零4天后、第二封电报发出的第2天,1950年11月25日上午11时左右,一直不愿进防空洞的彭德怀被洪学智等人架进了防空洞,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和3个参谋所在的地面作战室,被4架敌机投下的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命中,毛岸英和高瑞欣2人不幸遇难牺牲。毛泽东的预见果然应验了,敌人的无线测向果然“颇准”,他们果然发现了志愿军“司令部”,并果然使用了“汽油弹”轰炸,而建筑“可靠的防空洞”,也果然有助于保障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全”。


(十)1950年10月23日,预见有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12月3日,预见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


1950年10月23日,在志愿军入朝第一仗打响前,毛泽东复电彭德怀,分析决定朝鲜战局的几个关键点,其中之一点是分析敌机对志愿军杀伤及妨碍究竟有多大。他说:“如果我能利用夜间行军作战”,使敌机“不能给我太大的杀伤和妨碍,则我军可以继续进行野战及打许多孤立据点”,使敌“被我各个歼灭”,“如此便有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65]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尚未打响,志愿军还没有接触敌军,不知敌军虚实。但是,毛泽东已经预见到志愿军有可能利用夜战,各个歼敌,而后迫使美军和中方讲和。


1950年12月3日,毛泽东在会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时也说: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我们认为敌人必须承认撤出朝鲜,而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判停战。[66]


刚过了11天,12月14日,在联合国军已经被全部赶到三八线以南的形势下,美国操纵联合国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要求立即停火。其目的在于阻止志愿军乘胜向三八线以南进军。中国当然不能答应。1951年4月底,美军又被从三八线附近击退到汉城东南一线防守,形势对美军极为不利。5月上半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确定在以军事行动建立有利防线的同时,谋求通过政治谈判达成体面停战。[67]5月底,美国前驻苏大使受派会见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表示美国准备以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人会面,讨论结束战争问题。美国还以其他方式表示愿沿三八线实现停火。[68]7月10日,按照中朝两国建议的地点,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在开城举行。在志愿军同美军打了半年多以后,交战双方就开始了和谈。后又经过两年的打谈结合,终于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局果然是、并且很快就按照毛泽东战前所预见的美国和中方进行谈判的方向与结果在发展,这确实是出于很多人意外的,也是确实令人不得不佩服的。


(十一)1950年11月13日,预见朝鲜战局是可以转变的


1950年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据我的观察,朝鲜的战局,是可以转变的。现在我志愿军十六个师在朝鲜西北战线方面,已给了敌人第一个打击,已经初步地立稳了脚跟,只要能再给该线敌人(八个师)以一个至两个较大的打击,就能将该线的防御局面改变为进攻局面,而这是有可能的。东北战线方面,现正增派八个师去,准备给敌人一个打击,转变该线的战局。”[69]


果然,志愿军在入朝后的第二次战役中,先是边打边撤,诱敌深入,然后大举反攻,西线的敌军“八个师”都遭到“较大的打击”,有的甚至受到重创。东线的敌军两个师,也受到沉重的“打击”。东西两条战线上的战局全部“转变”,并且大大地“转变”。敌军全线向南后退,志愿军则向南追击,形成有力的进攻态势。到12月24日,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把美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在这一仗中,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1师差点全军覆没;美军第7师的1个团又1个营被全歼;美军第2师被歼灭7000多人,基本被打残,失去战斗力;美军第25师也大半被歼;美军一个建制连全部投降;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死于慌乱撤退中。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后来回忆说:朝鲜战争出乎预料地美军一下子从胜利变成了丢脸的失败——美军历史上最可耻的一次失败。[70]这一仗,基本收复了被联合国军占领的朝鲜国土,根本扭转了朝鲜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战前毛泽东对斯大林所作的预测,不但全部实现,而且大大超过预期。


(十二)1950年12月26日,预见如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1950年12月26日,毛泽东复电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领导人时指出:“战争仍然要做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情况。要懂得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伪军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71]


后来的情况是:第一,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之后又打了两年半才结束,果然是“长期的”,果然没有“速胜”。第二,在这之后的两年半中,果然遇到了1951年5月志愿军1个师遭受重大损失的挫折、1951年联合国军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美国空军对中朝运输线长达11个月的“空中绞杀”、1952年10月至11月美军对上甘岭地区志愿军实施世所罕见的狂轰滥炸等“困难情况”。第三,在这之后,抗美援朝战争又经过了第三次战役、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季防御战役、秋季防御战役、反绞杀战、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多次“严重的斗争”,又歼灭了敌军100多万。美国在朝鲜战争纪念墙上所刻的死亡、失踪、被俘、负伤人员共172847人,绝大多数是在毛泽东作此预见之后被歼的,其数字远远超过了“四、五万”;韩国军队的近百万伤亡,也主要是在这之后出现的。因此,“朝鲜问题”确实是在“经过严重的斗争”“歼灭伪军”“大部”及“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之后才解决的。毛泽东的这些预见,句句得到验证,没有一句落空。


(十三)(十四)(十五)1951年3月1日,预见(1)朝鲜战争至少还应作两年准备;(2)敌人有重新进出三八线南北地区的可能;(3)在4月15日至6月底的两个半月内歼敌数万人


1951年3月1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敌人不被大部消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因此,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至少我应作两年的准备”;“敌人有重新进出三八线南北地区的可能”;“必须估计,在今后一个半月内,敌人有可能寻机进攻,逼我应战。在此情况下,我军拟让敌人进至三八线南北地区”;“在四月十五日至六月底两个半月内,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消灭美军及李承晚军建制部队数万人,然后向汉江以南推进”。[72]


在这个电报中,毛泽东作出了三个预见:

  1. 朝鲜战争至少还应作两年准备。后来,朝鲜战争在两年零四个多月后,于1953年7月27日结束。这同毛泽东预见的“至少两年”完全吻合。


  2. 敌人有重新进出三八线南北地区的可能。之前,志愿军在1951年1月上旬已经解放了汉城,把敌军驱逐到三七线南北地区。1951年1月25日开始,敌军就以汉城为突击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志愿军节节抗击,后为了保持主动,于3月14日撤出了汉城,4月21日,把“联合国军”阻止于三八线附近地区。在毛泽东发电一个多月后,敌军果然又重新进出于三八线附近地区了。


  3. 在4月15日至6月底的两个半月内歼敌数万人。后来,志愿军于4月22日发起第五次战役,到6月10日战役结束时,共歼敌8.2万余人。第五次战役是志愿军入朝以来五次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


以上毛泽东的三个预见,个个准确。


(十六)1951年6月初,预见美国虽有谈判意向,但不会轻易认输,我们还得打他几仗


1951年6月初,毛泽东接见即将赴朝作战的第20兵团领导人,对他们说:如今,美国开始有了一点谈判的意向。敌人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所以我们还得准备打他几仗。[73]


果然,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后,美国不断以军事压力企图迫使中朝接受其无理要求,因而朝鲜战争此后就进入了边谈边打的局面。从那以后,中朝军队先后开展了夏季和秋季防御战役、反绞杀战、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五六次大的战役,又消灭了40多万敌人的有生力量后,美军才签订了停战协定。美军果然没有“轻易认输”,而是在志愿军“打他几仗”后才被迫停战。


(十七)1951年7月2日,预见谈判期内敌会对我大攻击,以迫我订城下之盟


1951年7月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人:“我第一线各军,必须准备对付在谈判前及谈判期内敌军可能对我来一次大的攻击,在后方,举行大规模的空炸,以期迫我订立城下之盟。”[74]


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后,美军提出把军事分界线划在三八线以北,遭到中方拒绝。美军果然大打出手,一方面在前线从8月18日开始发动夏季攻势,一方面又出动飞机,对中朝军队的后方设施及铁路桥梁进行大规模轰炸,实行“绞杀战”。到10月22日,志愿军接连粉碎美军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共歼敌7万多人。10月25日,美军被迫恢复于8月23日中断的停战谈判。美军果如毛泽东事前所料,在谈判期间对志愿军进行了“大的攻击”和“大规模的空炸”。美军用行动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这个预见。


(十八)1951年8月20日,预见敌人袭扰我谈判代表团住地


1951年8月20日,毛泽东致电李克农并告彭德怀说:我方代表团住地应立即移到会场区外之中立区,并靠近中立区以外之我方部队,实行根据协议的武装警戒,以防敌袭扰和意外。[75]


两天后,8月22日,美国飞机无耻地以中方代表团住地为目标进行轰炸和扫射。此外,美国还做出枪杀保障开城谈判会场安全的志愿军军事警察等一系列挑衅行为,致使7月10日开始的开城谈判被迫中断。对毛泽东的这个预见,美军两天后就用无耻行为予以验证了。


(十九)1952年1月31日和7月24日,预见最后会达成停战协议,和谈停战


1952年1月31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最后达成停战协议的可能性已在增长”,但我们“没有只从这一种可能出发”。[76]7月24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上宣布,彭德怀回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他说:朝鲜战场,看来大打不起来,最后是要和谈停战的。[77]


后来,美国果然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停战协定,耗时两年多的停战谈判终于达成了协定,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也终于结束了。美军按照毛泽东的预见在走,朝鲜战争按照毛泽东预见的方式和结果结束了,历史按照毛泽东预见的方向运行着。我们能不佩服毛泽东预见之神奇吗?


(二十)1952年8月4日,预见朝鲜战场还要谈,还要打,还要和


1952年8月4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说:去年这一年,我们是边打、边谈、边稳。究竟打到哪一年止,谈判到什么时候?我说,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为什么和还是要和呢?因为长期打下去对美国很不利。一、要死人;二、要用钱;三、他们国际国内有难以克服的矛盾;四、还有一个战略问题,美国的战略重点是欧洲。[78]


在后来的将近一年中,朝鲜战场确实是有谈、有打、有和。谈,一直在谈,只不过时断时续,进展很慢,主要集中在战俘问题上,直到1953年6月8日才获得解决。打,也断断续续一直在打。在这之后,陆续打了9月18日至10月底的战术反击作战,10月14日至11月26日的上甘岭战役,1953年5月中旬到7月下旬的两次进攻战役,6月中旬的金城战役等。总的来说,打的时间要少于谈的时间。特别是1953年5月13日到7月18日这两个多月,志愿军共打死打伤俘敌9万多人,有力地促进了停战协定的最后签订。和,则经过两年多的漫长谈判,双方互相摸底,讨价还价,最后终于签订协定,停止战争,走向和平,于1953年7月27日结束了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


(二十一)1952年11月24日,预计以集中优势兵力成排成连成营歼灭敌军的战法,必能迫使敌人以妥协办法结束战争


1952年11月24日,毛泽东在给各部队首长的电报中,通报了志愿军从9月18日开始的战术性反击作战成果。他说:“此种作战,在若干个被选定的战术要点上,集中我军优势的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动作,对成排成连成营的敌军,给以全部或大部歼灭的打击,然后在敌人向我军举行反击的时机,又在反复作战中给敌以大量的杀伤”;“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79]


后来,在1953年5月13日至26日,志愿军继续运用这种战法,共对敌连、排防守的20个阵地攻击29次,歼敌4100多人。5月27日至6月15日,又攻击了敌方团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51个,歼敌4.1万多人,促成战俘遣返协议的达成,促进了停战谈判的结束。这种“零敲牛皮糖”,今日断其一指、明日再断其一指的战法,果然最终迫使美军用妥协的办法结束了战争。


(二十二)1952年12月20日,预见美军有从志愿军侧后海岸线登陆进攻的充分可能,我们是能粉碎敌人冒险计划的


1952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给志愿军的指示中说:“根据种种情况(艾森豪威尔登台,谈判的中断,联合国通过印度提案),判断敌人有从我侧后海岸线特别是西海岸汉川江清川江鸭绿江一线以七个师左右兵力举行冒险登陆进攻的充分可能。”为了粉碎敌人企图,毛泽东向志愿军提出了七项任务,然后说:两年多来,“美帝国主义采用了很多办法和我们斗争,没有一样不遭到失败。现在剩下从我侧后冒险登陆的一手,他想用这一手来打击我们。只要我们能把它这一手打下去,使它的冒险归于失败,它的最后失败的局面就确定下来了。”[80]也就是预见到美军可能在朝鲜西海岸再次登陆,但这些冒险计划能被粉碎。


从1952年12月到1953年4月,美军为了早日结束朝鲜战争,确曾制订过在朝鲜再一次大规模登陆的作战计划,并为此而作了一系列准备。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回忆录显示,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曾组成一个小组,制订出代号“8-52”的作战计划,其要点是通过陆海空三军的大规模全面攻势,把军队推进到元山至平壤一线。计划就包括有实施大规模的两栖登陆。后来,美国收集到的情报显示,中国军队大约有30万人被部署在可能发生登陆作战的海岸地区,一旦美军进攻,即实施最大限度的反击。克拉克在分析情报后认为,部队登陆后,将被迫去攻击一道又一道的战壕,雷区到处都是,且大部分的稻田,将成为登陆部队战车的大陷阱。于是放弃了这一冒险计划。[81]这一计划未及实施便遭破产。


可见,美军确曾计划在志愿军侧后海岸线再次登陆进攻,只不过由于毛泽东的这一预见,特别是志愿军据此而作出了一系列反登陆军事部署,让美军发现我已有了充分准备,被迫放弃了这一冒险计划。这是毛泽东用预见制止敌军冒险进攻的又一经典案例。


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一系列正确预见,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毛泽东的料事如神、智算若神,体会到毛泽东预见的准确、精准,看清了预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看清了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致胜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在当时,有力地保卫了中国的国土免受美军的侵扰和威胁,并让中国人的人心一下子得到新的更大的凝聚和提振。战争中,志愿军缴获的美英军队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以及苏联提供志愿军的成建制的新式武装,让人民解放军至少提前10年实现了军事现代化,一下子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防硬实力。战后,苏联援助中国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一下子得到提高,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走上世界外交舞台。今天,尽管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远去,但是我们还在享受着它的和平红利。中国有东、西、南、北四面边境,战后60多年来,在北面,有过中苏珍宝岛之战和苏联陈兵百万的威胁;在西面,有过印度的边界严重军事挑衅和中国被迫开展的自卫反击战;在南面,也有过越南的军事挑衅及中国的自卫反击战;唯独东面国境上一直安宁。总之,抗美援朝战争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都表明它是一场主持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之战,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和人民解放军的立威之战。而发动和指挥这场战争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则与这场战争一样,应当永载史册,永远受到中国人的尊重。


【注释及参考文献】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