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博微光】有声栏目是我们的一次全新尝试,希望能带领更多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走进历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栏目在图文排版上会有所不同,如果给您阅读带来不便,希望您能谅解。也期待大家能为【陕博微光】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一起做传播历史文化的使者。
大家好,这里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有声栏目“陕博微光”,在这里我们将带大家体验“听得见的博物馆之旅”。今天接着来了解我馆专题陈列之一“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一起来认识“怀集”“洊安”庸调银饼。
何家村窖藏出土22枚银饼,其中4枚刻有文字,分别是:怀集庸调银饼一件,洊安庸调银饼三件。怀集庸调银饼正面刻有铭文五行:“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其中“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怀集县故治在今广东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
“怀集”庸调银饼
三件洊安庸调银饼中有两件刻铭相同:“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另一件银饼的铭文只是最后三字为“匠陈宾”,背部也有刻铭“陈宾”。洊安县在唐时也属于岭南道广州,故治在今广东怀集县西。
“洊安”庸调银饼
庸调银饼是唐代的赋税银。唐代在实行“两税法”之前,实行的是“租庸调制”。按照租庸调法的规定,成丁者,每年要向国家交粮食、绢绫布匹、服役若干日或可用布匹折合。所收的布帛还可以折合成轻货——银制品,运送至京城国库,称此为“变造”。怀集、洊安所在的岭南道,为唐代产银用银之地,“怀集”、 “洊安”四枚银饼,可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怀集、 洊安两县的用银纳调,也有可能是将纳调之布帛折变成的轻货(变造),这是庸调银实物的首次发现。
银饼刻铭文字包括两方面信息:一是庸调来源地、缴纳时间、性质、重量,一是接收时的承办人员:专当(知)官令、典、匠。“专当(知)官令”,当指御史台下专知左藏库出纳、行监察之职的殿中侍御史,“典”可能是左藏典事,“匠”应该是检验重量及成色并刻字记录的工匠。庸调银的计量单位是拾两,这应该是既定的统一规格,不足者要添补,如“怀集县庸调”银饼上的补疤。银饼题记内容,既印证了文献有关诸州庸调及折租等物上缴京师,贮藏中央国库的记载,也弥补了史书记载中相关细节的缺失。
参考资料:
《神韵与辉煌·玉杂器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文物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
录音:张温馨
摄影:郑华
剪辑/编辑:张建
审核:李 卓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