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浙江博物馆
  • 2022年11月23日03时

博物馆与地方发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博物馆是地方发展的见证者和区域文脉的传承者,也紧密关联着所在地域的未来。一方面,博物馆作为文化空间,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责任的日益扩大,博物馆这一区域名片和文化地标,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博物馆始终在与地方的共同进步中不断探索前行。

为提升博物馆的包容性、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使博物馆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2022年11月18日,由浙江省博物馆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学研究所、浙江国际文博交流中心、《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编辑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博物馆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博物馆与网络平台同步举办,来自我国多个省市和台湾地区以及其他12个国家的国内外文博机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博物馆工作者等70余人参加了论坛,以国际视野交流与探讨博物馆与地方融合共生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思考博物馆在区域发展中的使命与社会责任。

“博物馆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海报

会议立足当代博物馆建设,结合不同区域的社会特征和发展重点,深入分析了各地历史进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探讨与思路。经过主旨发言、主题报告和交流对谈,与会代表就博物馆如何融入和推动各自所在地区的社会进步,以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维度进行了热烈而细致的交流。

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现场

以宏观视野看博物馆与地方发展


随着时代进步,博物馆经历了“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不断加强。社会加速变化的当下,地方发展对博物馆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也使博物馆重新审视自己在地方社会中的定位与作用。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致辞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认为,探讨博物馆与地方的关系,应该多关注与地区、社区关系密切的中小型博物馆。他对地方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要求:首先要扎根地方,体现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的价值和作用;其次要维持“造血机制”,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努力以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引领地方发展的未来;最后,博物馆也要跳出地方,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更好地实现全球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多元文化及多彩环境的共同宗旨和使命。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致辞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从博物馆学学科建设视角,提出了浙大城市学院在人才治理和技术支撑方面对浙江发展的助力。浙大城市学院在考古学、国土空间规划、国际文旅、会展等学科与专业方面的布局,正响应了浙江历史文化大省对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传承平台,也是文化创新平台,更是文化产业的支撑平台,通过将博物馆问题和相关的学科问题联动并进行讨论,将对浙江乃至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产生积极意义。

《国际博物馆》杂志全球中文版主编张遇致辞

《国际博物馆》杂志全球中文版主编张遇基于《国际博物馆》杂志2022年“博物馆与地方发展”主题刊,表达了国际博物馆领域媒体对如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博物馆新形态的关注。中国博物馆经历了黄金发展的十年,博物馆事业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博协也视博物馆为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提升当地人民福祉的重要推动力量。“博物馆与地方发展”这一议题,是符合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更符合中国博物馆发展需求的必要思考。

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水华致辞

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水华分享了浙江省博物馆在继承传播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努力。浙江省博物馆紧跟全省发展战略,积极掌握时代脉搏,为公众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和活动;同时注重拓展国际视野,在2022年成立了浙江国际文博交流中心,统筹全省各地市文博资源,组织协调各类国际化项目,以期达到国内外长期共赢,推动全省协同共进的目标,并入选第一批浙江省公共文化国际交流基地。他寄语本次会议能使博物馆在探索与地方融合共生的发展路径中更进一步,为博物馆助推地方经济产业升级,强化社区文化价值打开思路。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作主旨报告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博物馆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策略:一是与时俱进,回应时代需求,博物馆应发挥各自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在展陈中力求反映和回应时代发展议题,承担更多文化使命与人文关怀,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二是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使博物馆终身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研互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释放潜能,坚持可持续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环境责任,不断唤醒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多元、平衡、包容的博物馆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发挥集群效应,促进城市文化文旅融合和产业升级。

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主席、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博物馆与画廊当代部顾问伊莲娜·祖玛克作主旨报告

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主席、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博物馆与画廊当代部顾问伊莲娜·祖玛克分享了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面对当代社会挑战所做的工作。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致力于加强人们对于区域议题的关注,并促进文化领域的相关合作,以更好地收集和保存历史文化景观和文物。近年来,通过对如如何赋能区域博物馆、疫情之下的区域博物馆机遇与挑战、博物馆如何为弱势群体发声等议题的探讨,区域博物馆委员会为各地博物馆提供了交流沟通平台,有效激发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感。她呼吁博物馆工作者大胆畅想博物馆的未来,在多样的社会风貌中更好地确定博物馆的身份定位。

国际博协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席、意大利特伦托科学博物馆科学委员会主席阿尔伯特·加兰蒂尼作主题发言

国际博协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席、意大利特伦托科学博物馆科学委员会主席阿尔伯特·加兰蒂尼解读了国际博协发布的博物馆新定义,针对新定义中第二句和第三句包含的许多创新术语展开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诸如向公众开放、可及性、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等新概念代表了博物馆当下的新局面,如全球博物馆的地域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类型多样性,也指出了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如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社会困境中如何寻找出路,探索解决方案。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文化机构和遗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博物馆应该具备化挑战为改革催化剂的能力,积极开发新的文化体验与推广传播方式。


立足中国的地方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作为西方的舶来文化,在落地中国的百余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不断进步,博物馆数量显著增长,近年来博物馆质量更是迅速提高。博物馆本土化的过程中,立足各地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地方博物馆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思索。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作主旨报告

以多家区域博物馆的常设展为例,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从博物馆策展和观众心理两个角度探讨了博物馆讲述地方历史的合理方式。她认为,区域博物馆在策展之初就要明确常设展的定位,抓住展览的内容核心,不必被传统的通史模式或围绕器物的展览逻辑所束缚,而应注重观众体验与获得感。好的地方历史展示,不应局限于展现固定地域或固定时期的历史,而要切实贴近区域文化脉络,既能够体现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又能使外来游客清晰直观地感受地方文化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作主旨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着眼于中国乡村博物馆,谈论了遗产保护能为乡村振兴所做的贡献。他列举贵州楼上村、福建永泰庄寨等案例,提出乡村遗产保护利用不仅服务于乡村旅游,还应挖掘其背后对国家、民族的深层意义。不同形态的乡村所适用的观察方法不同,其文化景观蕴含的价值也各异,在展示和阐释中选择的重点也应该各不相同、突出特色。他强调以“人”为核心是乡村博物馆与展览诠释遗产价值、发挥教育功能的最重要一环。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浙江理工大学设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晓芬作主旨报告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浙江理工大学设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晓芬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国际时尚艺术博物馆和时尚产业互动案例与模式:一是对博物馆新定义的解读,新定义中加入了许多当代概念,体现了博物馆在动态展示方式和关注现代生活等方面的转变;二是时尚艺术博物馆与都市发展的关系,通过与时尚产业机构的连接,时尚艺术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助力;三是国内外艺术博物馆案例解读,解析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近年来不同主题的收藏、展示、研究案例;四是探讨了时尚艺术类博物馆为城市、产业赋能的模式,以打造多方合作的多功能、可持续平台,建立比较完整的时尚生态圈。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作主题发言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以“共建人文湾区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策划”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广东省博物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市,与港澳地区有文脉乡亲、语言相通的合作优势和良好的合作根基。在2019年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广东省博物馆综合三地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策划了多个颇具大湾区特色的展览,这些展览或体现海洋文化包容性特质,或展示岭南文化特色,既向世界展示了大湾区的历史面貌,又为三地的繁荣稳定和价值认同了提供重要的精神文化支撑。

吴中博物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陈曾路作主题发言

吴中博物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陈曾路在会上讨论了本乡本土博物馆如何助力区域发展的问题。吴文化博物馆在常设展的设置上避开了线性叙事,巧妙运用专题化叙述深度讲解历史人物和区域故事,再以临时展览和大量活动作为补充,形成了微观和宏观相辅相成的阐述结构。他还致力于通过展现风土、风俗构建传统与当下的密切联系,与地方产业联合推出时令特产礼包,邀请当代艺术家就古树名木进行再创作,与企业、高校共同推广非遗资源,采集乡村景观进行数字化展示。通过跨界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盘活区域文化资源,吴文化博物馆在全方位服务地方社会进步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秘书,湖南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研究馆员黄磊作主题发言

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秘书,湖南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研究馆员黄磊从三个方面谈了博物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与实践。首先通过旅游业数据统计,分析了博物馆参观在旅游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乡村博物馆在浙江、湖南等地的兴起,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新线路和新景点;最后,以湖南山江苗族博物馆为例,剖析了乡村博物馆可以作为旅游线路中的重点环节,系统化、理论化、品牌化地为游客在有限时间内提供对区域文化的全面了解,形成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有益局面,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

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副主席、台湾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委员赖维钧作主题发言

基于台湾区域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副主席、台湾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委员赖维钧分析了台湾区域博物馆对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他提出,要把区域博物馆视为地方振兴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对区域博物馆作用的正确定位和认知,会影响博物馆的力量和与社区的紧密程度。区域博物馆的生存压力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加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既要敏锐地感知地方政治策略的变化,也要敢于与区域产业相结合,更要注重当地居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使居民对被重新诠释的家乡保持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与文化社会中的博物馆


放眼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塑造了不同形态的区域博物馆。在应对地方性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问题上,各地的博物馆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遗产研究项目主任、教授康纳·麦卡锡作主旨报告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遗产研究项目主任、教授康纳·麦卡锡分析了如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和毛利人及太平洋社区文化的关系,及新西兰博物馆如何展现毛利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殖民历史。他提到博物馆对部落文化的展示是重新审视历史和重振文化的重要一环,当博物馆尝试融入毛利人的价值观并使之发声时,曾经破碎、被异化的毛利部落通过博物馆和文化中心重新凝结在一起,毛利社区也提供了更多展品与文物,从而为博物馆发展做更多、更好的贡献,这一过程中,博物馆与社区得到了共同成长。

国际博协国际城市博物馆收藏与活动委员会主席、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馆长琼娜·苏萨·蒙泰罗作主旨报告

国际博协国际城市博物馆收藏与活动委员会主席、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馆长琼娜·苏萨·蒙泰罗列举了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推动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健康、福利、消除不平等三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做法。里斯本博物馆具有浓厚的古典与现代融合风格,对新的想法抱有极大的开放性,在设计创新项目的同时不断修改完善,扩大行动框架,为边缘化群体提供便捷服务,并邀请各个领域的社会团体参与,形成了灵活、丰富、多元的项目库,也在过程中有效增进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认同,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与热情,建立起居民与里斯本的情感和文化连接,最终共同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遗产研究项目副教授李·戴维逊作主题发言

从观众数据入手,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遗产研究项目副教授李·戴维逊对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的运行作了详细介绍。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作为惠灵顿的文化地标,曾经历过国际游客激增再下降的变化,但博物馆没有将之简单归因于国际旅游形势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转而对不同类型的观众展开调查,充分了解本地观众和外来游客两大群体的文化诉求,及时调整展览、活动、文创产品的创新方向,以吸引多元化的受众群体,建立卓越声誉,为惠灵顿贡献了可观的旅游业产值。

奈良国立博物馆研究员张小娟作主题发言

奈良国立博物馆研究员张小娟分享了作为策展人和中文翻译在奈良国立博物馆的工作经验。奈良国立博物馆主要展览、收藏、调查研究与佛教相关的美术作品,游客以日本关西观众为主,春假和暑假会迎来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游学参观,也曾经历过以中国游客为主的海外观众旅行高峰。为使博物馆服务更便捷友好,展览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奈良国立博物馆作了许多努力,如增加多语种说明、设计原创吉祥物、布置摄影角、开展猜谜问答活动等,使博物馆成为各年龄段、各文化背景的游客皆可有所收获的文化场所。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高级教员哈瓦泽雷特·雅哈尔作主题发言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高级教员哈瓦泽雷特·雅哈尔以“以色列的地区和民族博物馆:机遇和挑战”为题,展开一场关于中东博物馆和贝都因人游牧文化的探讨。以色列的民族组成、权力结构和宗教情况都较为复杂,博物馆与属于非犹太少数民族群体的贝都因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经营群体的民族问题,经历了相互尊重到关系恶化再到缓和的过程,近年来政府又决定将贝都因博物馆闭馆并返还所有的藏品。各族文化究竟应在指定区域的博物馆单独传承与展示,还是建立地区性的多文化民族博物馆,是以色列仍待解决的问题。

南非罗德斯大学人类学系遗产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讲师、协调员帕斯卡·塔鲁温加作主题发言

南非罗德斯大学人类学系遗产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讲师、协调员帕斯卡·塔鲁温加探讨了非洲博物馆的新兴框架、政策、社区和实践。非洲拥有特殊的殖民化历史背景,但在许多地区,原生态的生存方式和物质遗产也得到良好的保存,区域的重构和复兴是非洲博物馆最为关心的话题。从殖民时代的包容思维到后殖民时代的民主化浪潮,非洲区域博物馆始终在探索自我造血、永续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有限的资金和政治边缘化的现状下,寻求与社区需求、区域进步紧密结合的成长方式,努力激活和带动本地的发展。

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理事、大阪国际大学副教授五月女贤司作主题发言

国际博协区域博物馆委员会理事、大阪国际大学副教授五月女贤司重点剖析了日本小型博物馆与其社群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行政和财政实力的显著下降,加之社区群众的严格审视,使博物馆经营挑战重重,由此产生了第三代博物馆理论的核心——以参与式为核心的博物馆新模式,乡镇和村镇管理的小型博物馆首次作为自下而上的公共博物馆进入公共的视野。小型博物馆一方面围绕地方社区,面对面吸收居民需求,并开展社区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沟通,形成了网络化发展的格局,探讨共同问题和发展前景。

交流对谈环节

发言结束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腾博基金浙博访问学者范佳翎的主持下,线上线下的嘉宾在交流对谈环节针对西方引入的博物馆相关概念如何本土化以及乡村博物馆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

研讨会主持人

浙大城市学院考古系主任、特级专家杜正贤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考古与文博系原系主任、教授严建强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守永

线下会场参会嘉宾在文澜阁罗汉堂前合影留念

博物馆与地方发展作为一个被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与之相关的探讨因地域实际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常谈常新。通过这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理念得以融合和碰撞,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了解,也使参会的博物馆学者、工作者们获得了经验共享和交流借鉴的机会,为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前沿观点。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