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携手成都博物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工琢锦城春不夜——四川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特展正在苏博本馆展出,展览集传统非遗手工艺、时装、多媒体装置于一体,天工手作在此焕发新生。
展厅入口
一个展览犹如一出舞台剧,如何将故事编排得雅俗共赏、引人入胜,却绝非易事。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就是在挖掘每一件展品背后学术逻辑的基础上,建立叙事空间。因此,如何在展览的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在特定展示空间中,将展品、文字、影像等多种媒介协同展出?又是如何将这出“剧目”演绎地更加深入呢?
对上面诸多问题的解答,我们将从重温本次展览的“幕后”与“台前”开始。
沉淀
帷幕之后
2020年11月,展览工作组赴成都参观交流“巧手夺天工”特展,希望在苏州博物馆为观众带来与苏作工艺不同面貌的四川传统工艺展,在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中,领略工艺的极致之美,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果。
展览照片(来自成都博物馆官网)
成都是蜀文化的中心,自古就有“锦城”“锦官城”的美称。
因此,在展览的命名上,我们用“工”、“琢”二字代指四川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春不夜”意为其发展与繁荣未曾间断,在代代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从民族风到国际范儿,一个世界,多元解读,这便是此次展览的主题与命名。
展览海报
展览从来不是一种机械化的既定流程,也不是对展品有限度的简单陈列。
本次的展品既有两千多年前就已名扬丝路的蜀锦,也有影舞万象的成都皮影;既有从大山深处走来的古老羌绣,也有从纽约时装周凯旋的国际潮流。展品种类多,在时间及空间上跨度较广。
因此,我们尝试将展览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同步进行,将展品置于一个相对纯粹的空间重新思考与呈现。形式设计服务于内容,也与展览内容相互成就。
展厅“熔古铸今”单元
熔古铸今、通工贯艺、艺汇东西是本次展览的三个单元,在展厅空间规划上并未设置过多的隔墙来进行分隔,而是紧扣“四川”与“现代新生”这两个关键词,试图构建具有蜀地特点的生活美学空间。
展厅整体采用暗空间以突出展品,在使用灯带创造展览动线的同时,营造兼具现代时尚风格的展厅氛围。
主展厅
为了平衡展厅内外的灯光,展厅门头采用了“暗—明—暗”的“三重门”设计。形式设计创意也从未脱离展览内容单独存在:门头以本次展品《断桥》中的许仙白娘子形象作为赋形,第二重门及隔墙的赋形也都来源于展品《打虎收孝》及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藏品《辕门斩子》。从门外望去,在吸引观众进入的同时,却也无法一眼望到展厅内部,增添了神秘感。
展厅入口
除了空间外,展品的陈列方式与排布顺序同样重要。在遵循展览内容逻辑的基础上,根据空间和展线对展品进行陈列,不同单元的展品如何在同一个空间或展柜中和谐共存,考验着展览设计师的经验与审美。
展厅“通工贯艺”单元
展厅“艺汇东西”单元
对于从事陈列展览的博物馆人来说,展览呈现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时常因为场地、物料、经费、时间等原因不断修改甚至推倒重来。
博物馆马路边的幡旗海报、墙面的文字、甚至展签边的一枚不起眼的二维码,这些在看展时也许不会多加留意的细节,都依托于各项繁琐的幕后工作——展览内容的策划与修改、形式设计、统筹协调、展品运输等等……
展厅中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及纸雕作品
“实际上,展览的背后,更多的是这样‘看不到’的工作。而无数的繁琐工作形成的合力,才最终成就了一个的展览诞生。”
重构
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交互
2021年9月24日,展品到馆第二天,布展工作正式开始。
为了确保展品安全、无误地从出借方移交到借展方的手中,需要双方进行“点交”,即展品的清点与交付,这是布展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展览呈现中重要的一环。
展品成都皮影《打虎收孝》中
“老虎”的点交、布展与呈现
我们将展品、空间与情境作为自己的媒材,通过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传递着自身对于这一展览命题的感知,使得展览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来重构四川传统工艺最真实和最富创造性的一面,探索更多的可能。
有传承,亦有创新。
彝族传统礼服与时装设计师作品一同陈列,
实现民族文化与当代审美的碰撞
结合3D打印与手工技术的成都银花丝
蜀锦
即便在前期设计阶段已经有了较为准确完善的展厅效果图与展品定位图,但在布展过程中,会根据展厅与展品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与取舍,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展厅设计效果图初稿与最终布展完成后的展厅照片
同时,也会依据展品与展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将其置于一种更为生活化的语境之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三件竹藤编作品在展厅的陈列
泸州分水油纸伞
在这里,传统工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所改变的是那些参与其间的展品——在材质、观念和表现方法上,具有了超越经典范式的品质。
探寻
观看与理解的多元性
2021年9月30日,展览启幕。
以通常的经验来说,展品就是展览的最终目的。然而,对参与到这个展览中的非遗传承人及设计师而言,事实并不尽然。
展览改变了四川传统工艺原本的存在方式,博物馆的任务就在这些原本孤立的展品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构建与公众“对话”最有效的途径。
对于观众而言,从踏入展厅的那一刻开始,除了纯粹的视觉体验,哪怕只对一件展品或一种工艺产生触动或思考,便是参与到了对其当下展现与未来走向的探讨之中,这无论对于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还是博物馆人来说,都是一种成功。
在展览构建的知识框架中,思想与审美的交流,工艺与时空的对话,共同构成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一种双向探索。
当展览闭幕,传统手工艺作为“展品”的任务结束了,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者”和“阐述人”的身份才刚刚开始。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你能够将彼时与此刻所见的一幕皮影戏、一件银花丝,亦或一匹蜀锦、一袭礼服相连接,那么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心愿,便获得了实现。
-end-
温馨提示
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秩序,营造馆内良好环境,苏州博物馆实行实名制分时预约参观制度。观众可通过官方渠道(苏博官网或微信小程序)提前一至七天进行预约,并了解具体参观政策。
预约方法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前往个人预约
预约系统入口分为本馆(东北街204号)和西馆(长江路399号),请观众注意区分,分时段预约参观,并于预约时段内到馆。
实名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到馆观众须出示本人身份证或护照原件(未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须出示户口本),同时核验个人“健康码”,显示绿色方可入馆。观众须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排队和参观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入馆前须测量体温,如有体温异常者(≥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者谢绝入馆。
疫情防控
根据苏州市疫情防控要求,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来苏返苏人员,落实14 天隔离医学观察,并按要求做好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低风险地区来苏人员,需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并测温。无法提供相关证明的观众谢绝入馆。
更多疫情期间政策更新可以查看公众号“苏州疾控””苏州健康“发布的相关推文,或前往苏州博物馆官网查看最新公告。
(http://www.szmuseum.com/News/Index/Dynamic)
行李寄存
如有大件行李物品,本馆(东北街204号)观众请至正门对面观众服务中心,先寄存,后入馆;西馆(长江路399号)观众请至馆内观众服务中心(正门北侧)寄存。
文章转发自苏州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