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在距今5000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一枚带写实蚕纹的象牙杖首,蚕的形象在当时等级极高且带有神权寓意的首饰上呈现,则确证了在史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对蚕桑主题的崇拜现象。从此以后,蚕的形象就经常出现在不同时期的装饰品上,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玉雕的蚕形佩饰。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蚕蛹
目前发现的最早将蚕的形象单独雕琢成玉器的现象始于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红山玉蚕整体线条挺拔流畅,简约而不失精美,体现出红山先民对蚕深深的喜爱和崇拜之情。
红山文化玉蚕玉质大多呈青绿色,带有几乎不透明的蜡质光泽。玉蚕的形背部呈圆柱状,腹部略呈扁平状,顶部平整,由阴刻环纹做口,双目为减地浮雕的微凸圆形,器身上半部用逐节减地法制成规则的凸弦纹,下半部光洁无雕饰,尾部向腹部微翘,呈圆尖状,两侧有直径很大的对钻圆孔。
距今3100-3500余年的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制玉的第一次巅峰期,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和山东滕州前掌大等殷商大墓中都出土了数量繁多、品种丰富的各类玉器。1953年在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只雕琢逼真的玉关注公众号古玉虫蚕,安阳武官村所发现的戈援上,残留著绢纹和绢帛。甲骨文里也有了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在商代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育蚕和丝织事业了。
殷商玉蚕实物较多,基本造型相似,皆写实,形作首宽尾细尖,整体作弧弯形,首端平,体作圆或扁圆形,剖断面呈圆或椭圆形。首上侧有两个圆目,或作圆圈形,或圆凸形。身尾有若干道由阴阳线琢饰环圈,将身尾分成若干节,有的或作螺旋式。器长短不一,一般长1-4cm,000,首端穿孔一个,以供系佩用。
真正将对玉雕蚕的喜爱发挥到极致的是继商而起西周。蚕是西周最常见的玉器主题之一,在多个西周遗址中都曾批量出土,综合现存的考古资料并进行比对后发现,西周时期的玉蚕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制:
此类玉蚕的截面近圆形,近首端顶部底部直角孔。形似活蚕,蚕腹扁平,蚕背微弓,钝头细尾,见于西周早期的山东济阳刘台子墓葬、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墓地。
此类玉蚕的截面近圆形,近首端顶部底部直角孔。形似活蚕,蚕身微呈曲弓形,蚕尾内翘,钝头细尾,常见于西周早期的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墓地及山东济阳刘台子墓葬。
这类玉蚕的截面近矩形,近首端侧面横穿孔。蚕身弓起,蚕尾内翘,钝头古玉虫尖尾,数量稀少,见于西周早期的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墓地。
弯弓蚕形玉佩的截面近矩形,近首端顶部底部直角孔。蚕身呈弯弓形,蚕尾内卷。此类玉蚕较为常见,见于西周早期的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墓地、山东济阳刘台子墓葬等
此类玉蚕佩的截面为矩形,近首端顶部底部直角孔。蚕身微呈曲弓形,蚕尾内翘,钝头细尾或尖尾,数量较多,流行至到西周晚期,主要见于西周早期的古玉虫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墓地及山东济阳刘台子墓葬。
此类玉蚕截面近圆形,近首端顶部底部直角孔(也有底部横钻孔)。蚕形似活蚕,蚕身平直,头圆尾钝,多细长,见于西周早期的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墓地、山东济阳刘台子墓葬和西周晚期的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2等。
矩面直蚕形玉佩的截面为矩形,近首端顶部底部直角孔。蚕身平直,头方尾尖,多细长,在西周早期的关注古玉虫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墓地和山东济阳刘台子墓葬中均有出土,风靡整个西周时期。
此类玉蚕佩的截面近圆形,近首端顶部侧面三向穿孔。蚕身呈半月弓形,又似璜形,首尾相对,平首圆尾,目前仅见于西周中期扶风强家村1号墓。
河南三门峡 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
陕西韩城梁代村M26仲姜墓出土玉蚕玉贝饰手握和玉蚕踝饰
这类玉蚕既有形态高度写实的,也有像上面几类一样的抽象化作品,但是对胸足的刻画无疑使玉佩对蚕的表现更加严谨和明确,这些有足蚕形玉佩多见于西周晚期的各个墓葬,并延续到春秋时期。
总体而言,西周是玉蚕最为流行的一段时期,有关蚕桑丝绸崇拜的很多神话细节可能也是在西周才正式定型并体系化的。《周礼·天官·内宰》记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可见西周时对蚕神的祭祀就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礼仪被写入当时的指导性法律文件《周礼》,自此以后,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在仪典中写入“先蚕礼”。
春秋初期,一些西周晚期流行的蚕形玉佩仍不难见到,但是金声玉振、环佩相鸣的优雅已经不再适合图谋霸业的春秋,很多春秋时期的佩饰上直接不再搭配蚕形玉佩,少数保留下来的玉蚕也更加抽象化。
春秋时期的玉蚕一般作扁平形,其上纹饰除有其前之若干节外,上刻细线纽丝纹,亦头宽尾细尖,并于首端穿一孔供系佩用。值得注意的是,玉蚕在组佩中常扮演璜或觽等有实际作用的角色,而且器型也相较西周有所加大。
玉蚕在战国以来几乎绝迹,有关这一点,可能与战国时蚕桑丝绸被去神格化有关。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认为,在生产力的进步和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双重推动下,丝绸在战国时期已经变成一种商品,虽然仍然非常昂贵,但是已经被世俗化了。因而植桑养蚕的活动也就成为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再加上西周时期的组佩制度在此时已经整体衰落,与玉蚕搭配的主体装饰物已不存在,玉蚕也就随之没落了。
石泉县金蚕(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战国~汉玉蚕佩六件
最大者长4.8cm
成交价60,000港元
古人以养蚕制丝为基本农业,玉蚕为农业兴盛与祭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玉蚕又是家财国盛、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象征。每件刀工和技法娴熟的玉蚕,无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体现。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文章转发自古玉虫,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