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考古发现 | 南越国两大遗址背后的考古人
此前,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发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在321项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
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充分体现了广州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丰硕成果,也反映了广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是广州秦汉考古的重要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此次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凝聚了60余年来广州考古人的心血和坚守。在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背后,有着一群默默奉献、努力耕耘的考古人。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现场
麦英豪
(1929年—2016年)
中间为麦英豪先生
1929年生,广东番禺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广州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1952年,麦英豪进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曾三次受国家文物局委派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出土文物赴境外展出;1953年,参加全国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为日后的科学发掘和研究打下基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与同事一道奔走于广州的基建工地之间,抢救发掘地下文物,主持编写《广州汉墓》《广州西村古窑遗址》等多部重要专著。1983年,麦英豪主持发掘了广州第一座西汉诸侯王陵——南越王墓。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数量大,品类多,有些文物甚至是岭南仅有、全国罕见的。当时省、市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参观出土遗物,所有参观者都被这批二千年前的文物珍品所震撼,均赞同墓室原样、原地保护,就地筹建博物馆,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批瑰宝。其后,麦英豪主持编撰发掘报告《西汉南越王墓》,该项目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年和1997年,麦英豪分别担任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宫苑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遗迹的发掘总领队,在争取遗址原址保护上不遗余力。2000年以后,已逾七十高龄的麦先生仍然坚守在田野考古第一线,指导包括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南汉二陵、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等在内的广州重要考古项目的发掘和保护工作。麦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使他成为当代广东四大著名考古学家之一,其经历也被收入《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黄展岳
(1926年—2019年)
南越王墓发掘现场,左一为黄展岳先生
1926年生,福建南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
198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方派人组成“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黄展岳任副队长。时年57岁的黄展岳始终坚持和队员们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发掘中,并亲手揭开了南越王墓“文帝行玺”的面纱。发掘结束后,黄展岳主要参与编撰发掘报告《西汉南越王墓》,他撰写的《出土文字资料汇考》《墓主与年代》《南越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三篇带有综合性和总结性的文章,把南越国和当时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黄展岳亲赴华夏大地主持多项大型田野考古工作,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先秦两汉考古与文化》《先秦两汉考古论丛》《岭南西汉文物宝库:广州南越王墓》等论著。
夏鼐
1910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与安阳殷墟发掘工作,主持和指导明定陵、长沙马王堆等地的考古发掘工作。代表作有《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论文集》《夏鼐文集》等。1983年9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夏鼐先生视察南越王墓发掘工地,对发掘工作给予了指导。杨式挺
杨式挺先生(右一)正在南越王墓发掘
1932年生,福建泉州人。1958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同年就职于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今广东省社科院前身)历史研究室,任考古组组长。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南方铜鼓和东南亚青铜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科院客座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广东先秦考古》(合著)、《岭南文物考古论集》等。
1983年,杨式挺与黄展岳一起任“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副队长,参与南越王墓发掘,主要负责清理西侧室。
黄淼章
南越王墓发掘现场,左二为黄淼章先生
1954年生,广东梅州人,曾任广州市文物考古队队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1976年以来从事广州地区文物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主要参与《南越国史》《广州西村窑》等的编撰。1983年,黄淼章参与南越王墓发掘,是第一位进入南越王墓的考古人。
刘庆柱
1943年生,河南南乐人。1967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在中国古代都城、帝王陵墓考古和秦汉考古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突出贡献,著有《西汉十一陵》《长安春秋》《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等。1995年、1997年,南越国石构水池、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先后被发现,确定了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所在。2000年至2009年,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组建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儿童公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刘庆柱对2000年选点试掘勘查发现南越国宫殿具体位置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后期发掘中,刘庆柱多次到考古现场指导发掘工作。1953年生,广东广州人。1975年进入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讲战国秦汉考古。1997年调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主编有《广州文物考古集》《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等,主要参与撰写论文《赵佗与南越国——关于赵佗入越几个问题的思考》《考古发现的“广州最早”例举(上)》等。1997年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冯永驱担任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主要参与编写《南越宫苑遗址——1995、1997年考古发掘报告》。2000年、2003年,冯永驱在南越国宫署遗址联合考古工作队中担任领队之一,主持发掘了南越国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一号廊道、砖石走道,及南汉国一号宫殿等遗迹。安家瑶
1947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究生院考古系毕业,历史学硕士,师从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1982年,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主持多项重要考古发掘。著有《玻璃器史话》《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等,论文代表作有《玻璃考古三则》《唐长安城佛教寺院考古发现与研究》《广州南汉康陵出土的玻璃器》等。2000年,安家瑶在南越国宫署遗址联合考古工作队中,与冯永驱一起担任领队。本次考古试掘发现南越国一号宫殿,实证儿童公园为南越国宫殿区所在。白云翔
白云翔先生(左)陪同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右)考察南越国宫署遗址
1955年生,山东淄博人。1978年7月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任副所长,从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曾负责《考古》《考古学报》的编辑工作,代表作有《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等。2002年起,白云翔在南越国宫署遗址联合考古工作队中为领队之一,多次到遗址现场进行发掘指导。全洪
1962年生,广东廉江人。1985年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毕业,历任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副所长,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现任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广州地区田野考古发掘、古代广州对外交往等研究工作,主编《华南考古2》《麦英豪文集》等,论文代表作有《南越国铜镜论述》《汉初南海王及其封地考》《南越宫苑遗址八角形石柱的海外文化因素考察》(合作)等。
1995年,全洪作为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副队长,带队进驻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基建工地,参与南越国石构水池的发掘,主要执笔撰写《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
陈伟汉
陈伟汉先生(左)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现场
1953年生,广东龙川人。1978年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进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2002年起任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副主任、博物馆副馆长,2002年至2006年担任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陈伟汉曾参与南越王墓、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广州三大秦汉考古遗址的发掘,主要参与编写《南越宫苑遗址——1995、1997年考古发掘报告》《番禺汉墓》等,发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记述》等论文。韩维龙
2005年韩维龙先生(前排右二)在清理南越国渗水井J264
1957年生,河南周口人。1981年于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毕业,1982年在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局工作。2003年调至原南越王宫博物馆。2003年至2009年,历任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副主任、主任,曾任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负责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的日常工作,期间发掘南越国渗水井J264,出土珍贵的南越国木简共100多枚。目前,韩维龙仍在主持木简发掘资料整理和《南越木简》的编写工作。刘瑞
1973年生,1996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99年西北大学历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汉唐研究室副主任,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汉长安城骨签考古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秦封泥分期与职官地理重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秦汉三辅地区建筑复原与研究》。已发表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论文、考古报告等130余篇,出版《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合著)《南海百咏、南海杂咏、南海百咏续编》《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秦汉帝国南缘的面相:以考古视角的审视》等著作,主编《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上林苑2004—2012年考古报告》等。2000年起,刘瑞一直参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现场负责人之一。主要参与编写《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2000年发掘报告》《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李灶新
李灶新先生(中间白衣者)在发掘现场进行测绘
1975年生,广东清远人。1997年作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大三学生实习,到南越国宫署遗址参与发掘。199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主要参与编写《南越宫苑遗址1995-1997年发掘报告》《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2000年发掘报告》《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宫城北墙基址的发掘》,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包括《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钱币及相关问题研究》《西汉南越国都城与宫城及相关问题》等。现任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胡建
胡建先生在发掘现场绘图
1958年生,山西太原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随后在山西大学考古专业任教。2002年8月,调至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工作,此后10年,一直参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遗址保护工作,主要编写《2003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简报》,另发表论文代表作包括《南越国都番禺建筑的美学特征》《南越国“熊”纹饰的寓意》等。杨勇
杨勇先生(右一)在发掘现场
1974年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西南第二工作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西南考古、手工业考古。擅长层叠式城市遗址的发掘方法,发表有《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及相关问题》《西汉南越国时期番禺城的基本物质形态》等。长期参加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主要编写《2003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简报》。
审校:章 昀
审核:李灶新
审定:王维一
文章转发自南越王宫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