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程 | 故宫敦煌特展攻略!来把敦煌装进口袋吧!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
无疑是当下最为火热的展览
故宫博物院携手敦煌研究院
将中华文明千年华彩汇聚的两大代表
故宫与敦煌
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相遇了
早在1951年4月10日
璀璨的敦煌文化就已然傲立于午门之上
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风采
1987年,敦煌莫高窟与故宫
更是同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代丝绸之路连接着多个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聚居地。千百年来,多元文明在这条路上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蓬勃繁荣的如诗篇章。第一展厅的丝路重华,主要以丝路人物、宗教融合、佛教故事、洞窟开凿四个主题来展示。整个展厅以敦煌雕塑和壁画的精品复制品为背景,匹配相关实物,充分感驼铃古道的悠远漫长。印入眼帘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于1980年敦煌汉长城千秋燧采集的,汉隶书体,墨书“敦煌”二字简。居中大书,表明收信地址是“玉门都尉府”,传行方式是 “以亭行”。这枚简牍出土于距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小方盘,通过文字内容判断该地应是汉代玉门都尉府所在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骆驼双峰高耸,引颈昂首,牵驼俑浓眉大眼,蓄八字胡,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丝绸之路上胡商的形象。为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的珍贵实物资料。塔上半部由圆形宝顶、七层相轮和圆形覆钵组成,采用印度佛塔样式。在基座八面分别刻“八卦”图像,表示八个方位,开创了中国特有的八面佛塔先河,是最早的八卦实物资料之一。顶部刻有北斗七星,表示塔寺坐北朝南的传统风水观念。莫高窟北区第464窟出土,每枚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说明曾经被使用过。目前史料中没有关于回鹘文木活字使用的确切记载,其使用年代是根据敦煌地区回鹘人活动的史料以及莫高窟兴衰的历史信息推测的,应在12世纪到13世纪上半叶之间,早于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二百年左右。它开创了拼音活字印刷的先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历程碑。纸质,此卷为敦煌文献中唯一一份告疏,反映了北魏时期弥勒信仰在民间的传播,丰富了我们对当时佛教流行于中国社会的理解。这件刺绣佛画属寺院供奉物,残存原件的三分之一,虽残损严重,仍可见一佛、一菩萨、五位供养人以及各种纹饰。此绣品以绸为底,满地施绣,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满地绣佛像,体现了东晋到北魏期间丝织品满地施绣的特色。舍利棺是唐代用于瘗埋佛骨舍利的容器。这套佛舍利套棺,由金棺、银棺、铜匣及石函组成,是最早将中原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的例证,开创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整个椁形与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内北壁盛唐壁画“涅槃变”中所绘棺形相似。北宋·木雕八臂观音残像·现藏于敦煌研究院(图:benthos)1951年莫高窟千相塔出土。此观音菩萨像头部被烧损,仅存正面局部,交叉的长璎珞于胸前穿环交结后长垂腿部,复卷身后,斜披的络腋与长裙腰带在腹前挽成大花结。从残存手臂情况分析应是八臂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在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八臂十一面观音的造像,但雕塑像极其稀少,这尊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木雕像,尤为珍贵,也是此次故宫特展中不可错过的珍品。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始终饱含着理性精神与人文色彩。万象人间展厅主要由霓裳美仪、妙音乐舞、图案华章、匠心营造、人间百态、万物有情六部分组成,全方面展示千百年来,敦煌与故宫的文化艺术之美。从展出的古代建筑家具、服饰妆容、乐舞图案、生活器皿,皆能体会其中活泼灵动的生命意识,感受古人在世间百态中体认万千气象,于日用伦常里表达人情至性。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古代乐器之一。大小忽雷是现存古乐器中的珍品,它们不仅对古代音乐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是极为精致的工艺品,与敦煌壁画中的唐代琵琶属同时代作品。一级文物,胡腾舞是唐代著名的健舞,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隋唐时期的“西凉乐”被视作国乐,在演奏时常伴以胡腾舞蹈,此件文物的舞者跳得非常投入,极具感染力,这件铜俑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胡腾舞”雕像。一级文物,陶胎,全身施褐色釉。牛体粗壮,呈伏卧状,抬头前视,短角横伸,双目圆睁,凝视前方。牛身肌肉发达,体态雄健,生气盎然,是唐代三彩雕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写实精品。六簙是古代的一种智力博弈游戏,汉代最为盛行,遗憾的是其游戏规则与方法已经失传。出士时四俑相向跪坐,中间放置长方柱形牙质棋子(三枚完整),是游戏六簙的场景。此俑皆身着汉代常见高领宽袖袍衣,两人盘发束髻,两人包巾裹首,身姿、神情各异。人物表情刻画细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魏晋·彩绘炊事图画像砖·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一级文物,女子在灶前烧火煮食,左手持烧火棍,灶膛柴火燃烧正旺,灶上放置的甑形器物内烹煮着食物。画面简洁生动,充分复原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炊饮情景。此处还有另外5块画像砖,皆为河西地区生活趣事。在东燕翅楼的第三展厅,故宫以大量的照片、书籍,完整地梳理出故宫和敦煌相似的曲折命运,展示了一代代守护着文化传承之路的文保工作者们的艰难历程。敦行故远,华夏五千年的丰富文化遗产,还需我们继续的守护与传承。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文章转发自博物馆丨看展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