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去南越王博物院看一段有关“文房四宝“的故事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1年10月28日05时





10月28日,由南越王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翰墨飘香——文房四宝专题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正式开展。展品涵盖了安徽文房四宝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以及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珍贵文物共128件套,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房用具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展览现场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工具,被誉为“文房四宝”。本次展览分“寿越千年——纸”“松烟不朽——墨”“治世之功——笔”“玉德恒久——砚”和“怡情雅趣——文房清供”五个部分,以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呈现中国文房四宝的发展历程,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文房之美,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思雅趣与生活态度,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览展期至2022年1月5日。




· 展览现场








展出重点文物赏析


· 宋“端砚”铭款端砚 南越王博物院藏

本次展出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宋代“端砚”铭款端砚为首次与观众见面。端砚为诸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最为文人珍爱,历代文人墨客以拥有一块端砚为荣。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端砚为通体青灰岩石雕刻而成,石质细腻,仅存砚额和少部分砚池。砚额为圆弧形,正面刻祥云如意纹,纹饰内自右向左刻写“端砚”二字。砚身正面凿两个砚池,可惜残缺严重。这种双池砚又名“双履砚”,多为官府用砚,以分别研磨墨、朱二色以书写或批注公文。


据文献资料记载,端砚在唐代已广泛使用,但多以“端州石砚”“端溪紫石砚”等指代,直到宋代才名“端砚”。这件石砚虽残缺严重,但却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且明确刻写有“端砚”二字的端砚实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重要意义。



南越国 石砚与墨丸 南越王博物院藏


南越文王墓中出土了3块石砚、4块研石和4000多粒墨丸。发掘时前室顶门器上置有一套石砚,其上粘有墨迹,墨色黑中泛红,与前室墙壁上朱墨卷云纹和西耳室出土墨丸的墨色一致,应是工匠彩绘完前室后留下的实用器。考古人员发现2000多年后用该墨书写,其墨色仍新,宛如初书。


·茧纸:沈荃《行书临兰亭序》手卷 清 安徽博物院藏


茧纸,古代书画用纸之一。起源于魏晋年间,是继承和发展了东汉蔡伦所用的“树肤”造纸法制成。纸质白细且有光泽,其上纤维交织如蚕茧丝,故美其名日茧纸。此手卷是用整幅白薄茧纸书就,属于最上乘的一种御贡茧纸标本。



棉花图墨模-“两淮贡墨”款耘畦图墨模 清 安徽博物院藏


此墨模为一级文物。墨模由长方形外框和形制各异的上、下内印模组成。上印模阳刻诗文描述,下印模所刻棉花图中从播种到织布的各种劳动场景。此套墨模是光绪年间胡开文仿乾隆三十年《御题棉花图》翻刻。顶部刻“两淮贡墨”款。


· 《程氏墨苑》 明 万历程氏滋兰堂刻本 安徽博物院藏


《程氏墨苑》是中国古代艺术水准最高的墨谱图集,是明万历年间制墨大师程大约编,著名画家丁云鹏绘图,徽刻名工黄轔、黄应泰、黄应道等镌刻的墨谱。全书共收录程君房所造名墨图案五百二十式,全书分:玄工、舆图、人官、物华、儒藏、缁黄六类。

· “道光戊午”款木管抓笔 清 安徽博物院藏

木管,上有“道光戊午” 款。抓笔又称“揸笔”,其制作和设计有别于日常用的毛笔。笔管短粗,以五指抓握,专用于书写榜书大字。

· 蕉叶歙砚 清 安徽博物院藏

歙石,色乌黑。刻成蕉叶形,堂、池连为一体,砚池稍深,砚背刻出蕉叶纹理,配木质盒。

· 豆青青花釉里红笔筒 清 安徽博物院藏

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泛称,有笔洗、笔筒、笔架、 墨盒、墨床、镇纸、水盂、臂搁等。这件豆青青花釉里红笔筒,扁壶形,长方口,弧腹前后扁圆,肩置两如意耳,通体施天青釉。腹部一面用钴蓝料绘折枝菊花,另一面用青花题行书联。一对盛开菊花的花心和行书联中的题款用釉里红点缀。两种釉色相间,青花浓重,红彩深厚。圈足底中用青料书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竖排篆书款。

· 青釉万字纹鞋形薰 清 安徽博物院藏

这件青釉万字纹鞋形薰,香熏制成鞋形,鞋后侧旁开一圆形小孔,应为放置香料所用。鞋的上面镂刻两组花瓣状镂孔,盛好香料后,香气由此处散发,尽享清心悦神之妙。

· 黄山集锦墨 清 安徽博物院藏

十锭均长方条形。各锭两面浅雕人物、楼阁、小桥流水等山峰景象,在墨锭上部均填金隶书山峰名称,顶部均楷书阳识"顶烟"。





编辑|余一
图片、资料|南越王博物院
通讯员| 梁艳萍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往期精选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