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冬,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开始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一些被怀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被农民刨开的封土下,到处埋着战国时期宫殿建筑用的大瓦。村里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曾挖出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考古人员随后在刘西梅家看到这块石头,虽然当时不能解读这些战国时代的文字,但他们意识到,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个神秘王国与今人不期而遇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战国雄风再现于世。
上世纪70年代,中山国的王陵和都城在平山县三汲乡被发掘后,绚烂的中山国终于呈现在考古学家面前了。雄伟的城墙,夯土厚达50多米,突显出中山国的辉煌繁盛。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的一个小蛮夷之国,因城中有山得国名。中山国是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战国中山与齐、魏、燕、赵等强国相抗衡,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当时,列国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七强被称为“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但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
史称“中山地薄人众“,北部以牧业为主。南部以农耕为主。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其工匠制造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数量、造型、工艺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对中山国手工匠人的工艺技巧和绚丽多姿的工艺品的赞叹。令世人震惊不已和匪夷所思的是,在七强夹缝里生存的,东西只有500多里的一个“千乘之国”小国,却能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堪称“中华辉煌”的灿烂文化。
文物的佐证会使历史的描述更为充实和具有趣味的直观性。这是一次完美的考古纪实,出土文物突显了青铜古器的异常精美和古玉器的美妙瑰丽。但现实中,考古与研究更偏向于青铜器,那是因为有器型的磅礴,有鲜艳斑斓的锈色,又有有待考究的金文...。
下面五图均为中山古国出土青铜器: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利益是有重大关联的。就民众来讲,古玉则更能符合于他们的收藏心理。从而,上古玉器的专题也就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宛如星河般灿烂流淌着的古玉,是中华文明的最好见证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同样媲美青铜器的中山国古玉所展示的风貌,是玉雕中的龙纹设计与制作。“战国龙”纹是高古玉器中最最令人心动的一种造型,其核心价值即体现为“大胆创新和自由变形”。它的变形可以是略带夸张,又极具张力的弯曲之美,反映出了东周战国时期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腾飞、扭曲、蜿蜒、弹力的龙纹,真实地表现了东周乃至西汉初期社会的动荡,挣脱旧时的传统束缚,社会生产力得到飞跃发展的一种大的社会趋势。这种清新的设计风格,至今仍然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下图是一件带有文物历史坐标的知名的典型器,凡是有关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战汉史的著作,引述的开始部分大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后往往以马踏飞燕终结这段历史篇章,这就是它在历史研究中所具有的重要的物证地位。
文章转发自最古玉,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