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美】壁上丹青(二)| 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
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100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贺若阙墓,最晚的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僖宗靖陵。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房陵公主为唐高祖李渊第六女,武德四年(621年)封永嘉公主,下嫁窦奉节;永徽五年(654年)改封房陵大长公主,下嫁贺兰僧伽;咸亨四年(673年)五月死,十月陪葬高祖献陵,终年五十五岁。
房陵大长公主墓形制属于唐代典型的斜坡墓道带过洞天井墓。由于破坏比较严重,墓内壁画大多残落,只在最后一个天井、前甬道、前墓室、后墓室等处共存人物画二十七幅,均为姿态各异、相对独立出现的侍女图。
侍女图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年)
高140厘米,宽76厘米
1975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长公主墓前甬道东壁揭取
图中侍女身着白色窄袖短襦、红色长裙,肩披红色长披帛,双手相拢于腹前,披帛缠臂垂至膝部,神态优雅、娴静。正侧身面向墓室内,似乎在期待着主人的呼唤。
执如意侍女图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
高172厘米,宽89厘米
1975 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长公主墓前室南壁揭取
此图位于前室南壁西侧。图中侍女身着白色窄袖短襦、红色长裙,肩披淡红色长披帛,披帛搭左臂垂下,双手相执一如意于腹前。体态婀娜,举止优雅,正侧身面向墓室门口,似乎在等待着主人。
托盘侍女图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
高180 厘米,宽95.5 厘米
1975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长公主墓前室西壁揭取
此图绘于前室西壁南侧。侍女头梳回鹘髻,上身穿红色窄袖短襦,外加白色披帛,下身穿褐红色条纹曳地长裙,脚着黑色云头履。双手捧四足圆盘,向墓室中心作趋步状。侍女手中所捧的圆盘,和前室东壁北侧托果盘侍女图中的银盘形制不甚相同。后者为圆形,足为卷曲式,与之相似的唐代银盘发现较多。而这幅图中的圆盘却为多曲形,足为环状足。目前带环状足的银盘尚未发现过实物例证,陶瓷器中有相似者,不排除是陶瓷器的可能,但盘身为多曲却常见于银盘上,因此这件盘表现的还应是银盘。
执拂尘侍女图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
高177厘米,宽75厘米
1975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长公主墓前室西壁揭取
此图位于前室西壁北侧。图中侍女头梳回鹘髻,上身穿白色窄袖短襦,外加赭黄色披帛,下身穿红色条纹曳地长裙,脚着黑色云头履。侍女右手轻拈搭过胸前的披帛,左手执拂尘从左肩背举,向墓外趋步作奉迎状。唐墓壁画中持拂尘的侍女形象很常见,仅房陵公主墓中就有两幅。另外在李爽、新城长公主、永泰公主等墓的壁画中,都有数人手持拂尘的形象,充分显示出这一器具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壶持杯侍女图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年)
高182厘米,宽90厘米
1975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长公主墓后室北壁揭取
此图位于后室北壁西侧。图中侍女头梳回鹘髻,面形圆润,弯眉细目,嘴唇及面颊涂有鲜艳的胭脂。上穿白色窄袖短襦, 下着红色曳地长裙,肩披绿色帛巾。右手提长颈鸭嘴壶,左手举高足杯,趋步上前作敬酒状。侍女手中的长颈鸭嘴壶和高足杯应为金银器,此鸭嘴壶与前室东壁托盘执壶侍女图中的壶基本相同。高足杯是唐代金银器中的常见器形,特别多见于银器中,现知的银高足杯实物已达三十余件。所见的图像资料除此图外,还见于同墓中前甬道西壁执杯男装侍女图及李寿墓石椁线刻侍女图、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中。两件器物从其造型看都应为粟特风格。通过对唐代金银器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唐代前期的器物种类较为单纯,其造型、纹饰明显受到中亚六世纪金银器制作风格的影响。侍女手中具有粟特风格的长颈鸭嘴壶和高足杯更进一步证明了外来风格在唐代前期对金银器乃至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与其他唐墓壁画侍女形象相比较,房陵公主墓所残留的二十七幅壁画中的侍女大多身躯长大,头与身的比例达1 :8,这是目前已发现唐墓壁画中最大的。这种长大的比例可以追溯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河南邓县南朝画像砖墓。此墓壁画中的侍女丰硕伟岸,神情自信,再配上沉雄刚挺的线条,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阳刚之美,在中国绘画史上甚为罕见。特别有趣的是与比它仅晚两年、同为高祖献陵陪葬墓的李凤墓相比较,虽说两者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创作的, 但却表现出极大的反差, 说明它们应出自不同流派的画工之手。
唐墓壁画从内容来看,有四神、仪仗出行、仪卫、建筑、列戟、狩猎、马球、客使、文吏、乐舞、内侍、宫女(仕女)、山水等,涉及到唐代社会的许多方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在纸本、绢本绘画真迹罕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唐墓壁画在丰富的文化、艺术土壤孕育下产生,其绘制技巧、风格以及表现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满着对生活、对自然的肯定和热爱,闪耀出大唐文明浓重的人文主义光彩和博大精深的底蕴,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参考文献:冀山东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