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历代社会精英的教育,史书是必修科目。为什么从古至今的社会精英要像苦行僧一样天天读史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历史是所有祖辈经验的总和。
史书里有无穷无尽的案例库,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洞察力,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图片来源 | 摄图网
现代社会面临的决策:
18岁,报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
22岁,出国留学还是考公务员?
25岁,做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创业?
30岁,在大城市继续打拼,还是回家安稳生活?
2000年前面临的决策:
刘邦被项羽围困汉中那年,到底应不应该选择相信韩信呢?
项羽最初取得胜利时,该不该定都徐州呢?
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上学时接受的历史教育无非就是时间、地点、人物的简单相加,然后背下来标准答案应付考试就行了。工作了,读历史书追历史剧也只图看个轻松娱乐,哪有功夫去联系当下思考问题,一眼望穿,得到借鉴?
而真正的大牛,从历史中关注借鉴的是历史人物在风起云涌、变化莫测的形势里做决断的方法与魄力,并从中学习如何洞察世界,制定规则。
《秦三十六郡并越四郡》
载清末民初彩色石印《历代地舆图》
想想看,一个皇帝做决策需要什么知识呢?历代的大儒都需要教皇帝什么呢?
天文星相、风水占卜、祭祀规制、外交策略、管理方针……如何经营管理好一个文武百官兼备的精英团队,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规模型古代公司,如何处理好与周边部族、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储君要学得东西太多了!他必须拥有一个庞大的智库来协助他。
而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这个充当帝王将相智囊团的工作岗位,往上细细爬梳,一直都有司马家族的人。所以,司马迁调用司马家族上千年强大的认知系统,并且兼具辅佐帝王将相智慧,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最重要的教科书。
司 马 迁 像
我们应该从《史记》中学习什么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当帝王,但通过学习《史记》,就能知道一个社会顶端的人,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从军打仗,但可以通过学习《史记》,明白怎样去规则来组织一群人共同奋斗;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法跨入“精英阶层”,但可以通过学习《史记》,懂得如何把下一代培养成精英。
能看得懂影响历史变迁的关键时刻,
能分辨决定历史走向的趋势,
能发现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能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做决策的能力,
这才是从《史记》中应该学习的真本领。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
但是经典并不那么好读
一方面,它长达130卷,体量大、典故多;2000多年前的古代文言,晦涩难懂;人物图谱复杂多样,容易搞混;历史事件地点名字更替容易弄错,文物图谱含义多样,不查阅资料印证的话,容易停留在表面,不知深意。
另一方面,市面上各种版本的《史记》、《史记》解析图书、课程,让人眼花缭乱……想要培养洞察力,站在比古人更高远的角度去看问题,需要找一个学识渊博、史学资历深厚的人来讲。
经过充分的用户调研和1000小时的打磨制作,这一次,三联中读推出“韩昇·《史记》百讲”专栏,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韩昇,以《史记》为工具,带你读懂中国历史的DNA,培养洞察力。
限 时 福 利
现在订购即享限时福利
特惠129元原价199元
特惠时间:1月16日-1月31日
为什么要听韩昇读《史记》呢
/
韩 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他出身史学世家
9岁读《史记》,潜心钻研40多年
他是一个家学深厚的人,父亲是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奠基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史学家韩国磐;
在他年幼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小孩子能读的书都被抄走了,剩下的都是些史学著作。于是他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啃读大部头的《史记》原著。翻开《史记》的那一年,他只有9岁,并由此种下了一生的根基。
那时,他还是个孩子。读来读去,他最爱读《史记》里面的英雄故事,崇拜英雄,什么前因后果历史观都没有,就喜欢看打打闹闹看英雄,从看英雄到看他的智慧。
后来他在遇到各种艰难曲折时,就拿英雄的气概来鼓励自己,超脱苦难;
他说,《史记》对他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不仅是年幼时的熏陶和学习,更在后来的求学和治学道路,甚至是做人的态度和格局。/p>
从中国到日本,
从走访实地到基因研究,
他学识渊博通晓旁科
后来他努力求学,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他知道想要学有所成并不容易,为了读懂日本的学术书,他学习日语,后来如愿出国留学日本;他发现日本学术界认可的“阅读文献+实地考察”方式,也正是司马迁写出《史记》的重要原因。于是带着一个不漏水的薄睡袋,走遍了日本,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一批“背包客”。
韩昇和他在日本国立市的住所
学成回国后,他成为历史系的教授、博导,也是国内第一个研究古代日本移民的学者。
他在几十年研究中国古代史、东亚世界史、佛教史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史记》的启发,希望能像司马迁那样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真相,并不过分追求“竭泽而渔”的研究方法,而是追求在关键性史料上下功夫,学会“透视”史料,“透视”历史真相。
他的学问变得越来越广博开阔,不仅承续父亲的经济史眼光,还将历史研究与最前沿的生命科学基因技术跨界融合。
从复旦大学教室到《百家讲坛》,
他的课好评如潮,几百万人都在听
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历史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抢着来报名,并留下许许多多炸裂的好评。
学生评论:这么帅的学人不多的。
学生评价:我觉得,在专业研究领域,教授们更有所长,但在韩老师在许多别的领域也绽放光彩,足以满足我们对通才的想象。
学生评价:韩老师说,具体到史书中每一位历史人物,你说他好或是坏都可以,但关键是看你的分析,以及你的思维过程。韩老师并不直接传递某种历史观,而是教给听众一种对历史的思辨力。
学生评价:韩老师的讲课历史细节放进去,鼓励听众去发掘历史细节背后的东西。这里的“细节”不仅是讲故事,还要分析里面的每一次活动,包括人物的心理。
他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一直跟学生们说:“我是从这个《史记》里感觉到,要理解历史,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去走。实地走走,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你就能够完全明白。我跟你们讲历史讲到的那些地方,我都去过,所以当我讲到某个地方,都有如在眼前一样。这不是在‘掉书袋’,而是很多事情一旦身临其境,就都明白了。‘行万里路’就重在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的体验。就像司马迁写《史记》前的多次游历经历,对司马迁非常有帮助,那些地方我也都去过。这不仅是治学的态度与方法,更是人生很多层面的重要参考方法。”
在复旦大学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他开始思考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历史应该是有社会关切的,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在获得自己学术成果和研究心得后,他选择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电视荧幕,希望把更多的历史知识,以轻松有趣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输到普通大众中去。
观众评论:没记错的话,《百家讲坛》有7档韩老师的节目,算是走出象牙塔了吧!
观众评论:《世说新语》说:“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韩老师难得地兼美两者,他的治史心态非常开放。
每天20分钟,全年40万字,
用《史记》做教科书,培养你的洞察力
这个专栏的难能可贵在于,并不是为你提供一套读《史记》的标准答案,而是将韩昇老师毕生的钻研心得融入此中,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大脉络切入,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整个课程6个版块,120讲,折合文字稿40多万字,相当于一本300多页的书。
你将收获
精讲100+历史事件,学会从识人、山川地理形势、历史发展脉络三个层面去解读问题;
拆解100+历史人物传记,并从中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
揭秘山川、地理、经济、阶层、制度、国际秩序等100多个硬核知识,获得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大多数人来说,读历史不只是为了明白过去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过去的轨迹来给今天进行定位,我们才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继承了什么?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要探索的是我们今后的方向,从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限 时 福 利
现在订购即享限时福利
特惠129元原价199元
特惠时间:1月16日-1月31日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文章转发自博物馆丨看展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