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都下起了雪。
拍照记录,发朋友圈,这是现代人的赏雪流程。
作画记录,装裱欣赏,则是古代人的赏雪套路。
不如从朋友圈走入古画,于雪融或雪落的声音中,一起看一场飘落千年的大雪。
雪天渔事
雪渔图 五代十国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大约是很热衷于在雪日进行买鱼、卖鱼、钓鱼的活动。
关于“雪”和“鱼”的画作很多,其中就有这幅《雪渔图》。
据学者庄申考订,这幅图可能是郑谷《雪中偶题》的诗意图。原诗为: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衣。
这场雪下得极大,空中片片乱飘的雪花清晰可见,这其实是画家用白粉弹洒在画上形成的小白点。
同时,为了表现积雪,画家还在蓑面、笠顶、江岸等处用铅粉敷染。
风雪之中,钓鱼老翁瑟缩着身子,手全都藏进衣袖之中,生动诠释了何为“冻得瑟瑟发抖”。
近便老翁已经尽量将自己藏进衣袖中,但从他紧皱的双眉和淡红的鼻头,也仍可看出在这样的大雪中垂钓,多么不容易。
宋佚名《雪桥买鱼图》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一座布满白雪的桥边,仆从为士人打着伞,士人则与渔舟上的人交谈,许是在挑选最肥美的鱼儿,拿回去煮鱼汤吃。
桥的对岸,有挑着篓子的人,看起来像是卖酒翁。
这样大雪纷飞的天气,买几尾鱼,再来一壶酒,热乎乎的鱼汤就着好酒下肚,就是生活的滋味吧!
与买鱼图相对应的,是同一时期画家李东所绘的卖鱼图。
李东,生平不详。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对其评价不高,一句仅可娱俗眼耳”,便是说这画家的画接地气得很,与追求高雅的学院派不同。
理宗时常于御街鬻其所画村田乐常酣图之类,仅可娱俗眼耳。
——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
这幅卖鱼图同买鱼图的元素很相似,都画了老树、山、江河、渔舟、买鱼人、卖鱼人和挑担人,对人物刻画不过寥寥几笔,却极富有生活情趣。
南宋李东 《雪江卖鱼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寒江钓雪图》旧题范宽,后经学者研究,应为李东的真迹。
这回倒是不买鱼卖鱼,改成钓鱼了。
南宋 李东 《寒江钓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积着厚厚一层雪的树旁,一蓑翁独钓于寒江之上。
全画烘托出明净孤寂的氛围,让人想起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日会友
清董诰 《高宗御笔甲午雪後即事成咏诗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雪天可真是聚会、会友的好日子。
朋友亲人聚在一起,喝杯热酒、吃点热汤、共同赏雪,岂不美哉。
这幅画作就绘制了这样的场景,全幅雪趣盎然,雪用白粉点染,厚而不腻,尽显画家功底。
画面上方,是一片密林,竹、梅、松错落有致的排列在一起,叶与花上布满积雪,冬日的氛围感立刻拉满。
画面中间的房舍中,“噼里啪啦”烧着柴火,三人围坐对酌,面容惬意,快意得很。
这边三个大人端坐喝酒,那边小孩们已经撒开了欢。
雪地中,有放鞭炮的。
也有乖巧扫地、搬运东西的。
长廊上,更有人搞起了乐队。吹笛子、打鼓的,配合默契,俨然雪日聚会气氛组担当。
《雪堂客话图》则采用了局部取景的构图,笔法苍劲深厚、豪放典雅。
山峦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表现出山石奇峭而苍润的质感。
天空与江水则是略着墨色,以此反衬雪色洁白。
南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 故宫博物院藏
各种姿态不同的树上都有一层积雪,江边的房舍也被白雪覆盖,更显寒气逼人。
房舍开了窗,可以看到有两人对坐桌边,正在交谈。
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向来是古代文青的冬日限定雅事。
明 王谔 《踏雪寻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张岱在《夜航船》中解释这个词称: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此图绘制的就是主仆四人雪天深山寻梅的情景。
走在最前的仆人小心翼翼地为主人探路,一半鞋都隐没在积雪当中。他左手持长棍,右手提衣摆,不愿让积雪弄脏衣服。
主人骑着踏雪专用坐骑——驴儿,将纱帽的斗篷在脖子前系紧,他旁边的仆人更是将手缩进衣袖中遮面来保暖。
如此寒冷的天气也要风雅一番,这就是真·名士的追求。
明 谢时臣《峨眉雪图》 南京博物院藏
《峨眉雪图》画在三米高的巨幛上,描绘了峨眉山大雪纷纷的场景。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是谢时臣一贯的风格。
山上的危栈,驴队训练有素地前行,他们踏过狭窄道路上的积雪,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山脚的桥上,踏雪寻梅的文士骑着驴,神色悠然自得。
山水雪景
唐 王维 《雪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没有落款,但被认为是王维唯一传世的山水作品。
全图采用俯视画法,所画场景透视精确,无论是比例还是角度,即便用焦点透视的原则去审视也很符合,这在以散点透视为主的古代山水画中是比较少见的。
而用墨色表现溪水,映衬两岸白雪,则又是唐代山水画的典型手法。
左下方一座木拱桥,上面积着一片素白的雪。
中间有两间茅屋,里面各坐着两人,一边交谈一遍赏雪。
溪中一叶篷船,一首一尾站着两位船夫,撑篙而行。
远处的河对岸,有雪坡、房舍与光秃的树木,与皑皑的白雪交相辉映,使得画面更加有层次。
竹子遇上雪,唯有风雅二字可以形容。
张宪有诗曰:微于疏竹上,时作碎琼声。
碎琼声,指的是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碎琼”一词,也因此成为古人对雪的雅称之一。
南唐 徐熙 《雪竹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雪竹图》,就很好地诠释了张宪的诗句。
画面中,竹树拔地而起,画家用粗笔和细笔结合描绘竹叶与竹竿,通过墨色的浓淡去表现雪后不同竹子的姿态,使得整体既精致又层次分明。
更难得的是,画家还通过竹子的倾斜与竹叶的角度体现出画面的动感,静中取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竹林当中,耳边还能听到悦耳的碎琼声。
钓鱼、会友、寻梅、观雪,这些活动组成了一副独特的古代雪日画卷。
千年之后又见雪,你在下雪天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参考资料:
《宋画全集》
《图绘宝鉴》
《南唐书》
《国朝画征录》
文章转发自博物官,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