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赵多多2021年观展日记(下)

  • 博物馆丨看展览
  • 2022年1月21日03时

20210719

我们的家

展览时间:2021.7.15-2021.7.22

展览地点:南阳共享际剧场


当我回到家挂包的时候,忽然看到已经被我别在包上的小猫“安安”头像,猛然意识到这原来是一次多么典型的博物馆体验啊,竟然还有文创,还能把属于“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


愿“安安”在天堂也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


积少成多的物件、展品的选择、说明牌的设计、声光电的介入、互动项目的开展,文创、讲解、观众留言、博物馆夜场,一整套“展览属性”,都能在这样一场并不公开的非典型性家庭展览中体验到。当然细究下去,展览的价值判断、目的性,以及其所体现出的社区性、整体性、场景性、在地性,对人的关注(展品所有者与观看者双向的沟通交流)等,这些新、旧博物馆学所触及到的内容,好像都能在这样一场或许会让很多人无视为一场展览的展览中找到归宿,这是策展人的精心设计还是学术惯性的本能展现?



“想让这些记忆留住,尽管并不可能”“讲着讲着这好像变成了别人的故事”“一遍遍讲述的过程,不知算不算是一种自我疗愈”……这些讲述过程中蹦出的句子,很难不让人就此联想:属于博物馆的记忆到底忆的是什么?博物馆的叙述到底应该站在哪个角度展开?当你拥有了一段足以感动自己的故事时,是否一定具备感染他人的能力?



外卖、宜家、玩偶、裸眼3D、健身环、公仔睡衣、拍立得、快递箱、猫咪宠物,展览中这些承载着他们个体化记忆的物品,恰恰成为了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群体写照。这好像也揭示了博物馆存在的某种规律,即个体记忆与时代记忆的嵌套和共情。



关于人应当如何活着,如何记忆,如何勇敢天真地实现和充分燃烧自己。关于博物馆展览到底应该展示什么、分享什么、记忆什么?——所有这些微小但重要的启示,都要感谢“我们的家”这场展览做出的独一无二的探索。对于这场沉浸式展演,我和好朋友也是绝对的入戏,特意带去醋、盐、老干妈、苦瓜、冰糖,希望这出生活大戏不光有大白兔奶糖般黏牙的甜腻,还能尝出些“世道酸甜,你我平安”的况味。


世道酸甜 你我平安



20210813

——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展览时间:202108.10-2021.10.20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曾先后举办过众多以建筑为主题的展览,诸如2016年的“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展示了中国营造学社简史及学术成果,梳理了梁思成等学界先驱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2019年的“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则通过展览着重传达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关于毕业于宾大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以及他们带回来的现代建筑体系,另一方面侧重于西方建筑教育与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之间的关联性,即这批人他们在宾大究竟学到了什么、带回来什么以及是如何应用的。连同2021年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举办的“栋梁展”一道,其实都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学习自西方的建筑学体系,应当如何与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是当代建筑师的使命,同样也是继承老一辈建筑学家遗志最好的方式。

由一个建筑学团体、一批建筑学人,到一位建筑学家,展览日渐聚焦的同时,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延伸。“栋梁展”不再是一场单纯的文献展,而是用线性叙事和矩阵排列交替的方式,营造了一个纪念梁思成的空间。


东北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

前排右二:梁思成

前排右三:陈植

前排左二:童寯


墙面上的照片与展柜中陈设的各种材料,形成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互为补充、互为解释,共同为我们展示了梁思成作为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历史文物保护的开创者、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的“一代宗师”之地位。


林徽因写给孩子的信件


与此同时,展览的叙事中也不时穿插有对梁思成作为儿子、兄长、丈夫、父亲、朋友的表达,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梁思成先生的认识与理解,诸如那些家书、友人之间的通信,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新中国建立以后抱有的饱满热情、对未来都市的想象、对中国工业化和新的社会模式的期待,就帮助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位建筑学家是如何在历史的境遇之下坚守信念的。相较此前的展览,“栋梁展”在书稿、手绘图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之外,极大的帮助我们理解了创作这些手稿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气质。


展览现场


展览专门设计的形如“墓碑”的低矮展柜,在观众一次次弯腰观赏、阅读的同时,确实为展览营造出强烈的纪念性氛围,但这样的做法是否在无形中加重了观众的观展负担,进而影响了展览主题的接收与传达?如此多特质展柜,其后续的循环使用情况又将如何?展览中的创新表达值得鼓励,但创新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平衡也需要关注。


展览现场



202109(6)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历代人物画特展

展览时间:2021.9.10-2021.10.31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


受疫情影响,故宫博物院原定于2020年开幕的“故宫院藏人物画特展”,被拆成四大主题,以两年时间分四期展出。这样一来,展览本身万人空巷的轰动力度大打折扣,且一条完整的叙事线索也被迫割裂,但却意外走出了一条更为“舒适”的、符合当下博物馆展览实际的古代书画展示之路。


自“石渠宝笈展”点燃全社会范围内对中国古代书画展览的热情后,每逢重要书画展览开幕,总能引起展厅内外的强烈反响,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对民族自信的建立当然功不可没,然而古代书画本身的欣赏特性,决定了展览必须要保证能够提供给观众相应的观赏空间和氛围,才能最大程度上引发博物馆中人与物的共情。


李唐采薇图中的那条小溪


2021年,不再过渡依赖和宣传名品书画的故宫人物画展,一瞬间将时间拉回七、八年前,那时观众大可在展厅中慢慢展玩时光。


在中国历史上,“仕”与“隐”的矛盾始终存在,文人一方面读书取仕,渴望在庙堂之上实现理想抱负,又在政治晦暗、社会动荡之际,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挣脱樊笼,寻找自由自在、栖隐林泉的隐士生活。这类以隐逸或名士为主题的高士图,唐宋以来逐渐成为人物画中的专门题材。


终于得见李公麟画中的“鹊源”


展览第一部分“避世高逸”中,选取的历代高士因历史背景、家世出身、人生经历及个性气质的不同,其隐遁方式与精神内涵也各有差异:有坚决不入仕者、先仕后隐者、先隐后仕者,甚至是以隐待仕者。我们能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文人在隐逸状态下的言行与风度,其中“竹林七贤”“归去来兮”等经典画题还选用了不同时期与风格的多幅作品共同呈现,以便观者了解其造型、构图及技法的传承和嬗变。


第二部分“宴居幽兴”,则表明魏晋以来,“隐逸”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远离政治嚣扰,保持人格独立与精神超脱的隐居固然迷人,但与同道中人的交游、雅集,不仅为苦闷、孤独的内心带来了陪伴的乐趣,也为文人寻找到更为丰富开阔的艺术世界,由此产生了大量描绘诸如“兰亭修禊”“会昌九老”“西园雅集”等内容的经典画题。这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相互交错、编织,在此之间,中国古代文人追寻、建设出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中琴音只在知音间


士人的隐逸固然令人敬佩,但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孤独中的陪伴,还是展览中最打动我的所在:


李唐《采薇图》中,伯夷、叔齐二人被深重的岩石封闭起来,象征着与外界的断绝,唯一的联系是那条小溪,这条小溪不仅创造出纵深的空间感,而且也是画中人与外界的唯一沟通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唐在画面左侧画下的这条溪水,也是帮助我们走进伯夷、叔齐隐逸世界的入口;赵佶《听琴图》中,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以及赵佶和蔡京间“听无弦一弄”的同频共振的君臣关系;


赵佶听琴图,依旧是展览中的绝对主角


李公麟《龙眠山庄图》中,那群在元祐党争中四散漂流的难兄难弟们,也在卷尾乘上帮助人摆脱苦海的木兰船,超越了世俗红尘的烦扰;王振鹏《伯牙鼓琴图》中,为了衬托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与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情境,那种只发生在知音间的共情,体现了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陈洪绶、华喦《西园雅集图》中,那从繁茂交叠却不杂乱的芭蕉,又何尝不是陈洪绶与华喦之间超越时空的艺术认同的见证。


陈洪绶、华喦,也不知是谁画的这丛芭蕉



20210928

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

展览时间:2021.6.1-2021.10.7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1880-1980这一个世纪的收藏恰恰是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以及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重要过程,本次展览中的158件作品,都出自这举足轻重的一百年,它们共同作为历史的物证,传递着文化与思潮的变迁,反映着社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发展,更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充满乌托邦幻想精神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在想象力与技术变革的支持下,对“乌托邦”的描绘。


设计永不止步


展览伊始即揭示了弯曲木技术的探索与革新对家具设计产生的巨大影响,木材不再仅以纹理、色彩、硬度等美感博得人们的好感,其艺术表现力得到空前延展,以至于弯曲木、曲板作为一种全新的木材形态、结构形式,乃至艺术风格成为现代家具中的重要类型。随后包豪斯设计生产的钢管家具,无论从材料、结构、形态都是家具史乃至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在当时充满了现代气息,也很好的契合了工业化的生产,成为家具领域全新的品种。


我最爱的“郁金香椅”


二战后,随着中东地区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塑料这一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全新材料对设计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一次成型,无所不能的可塑性,不需要表面处理,色彩鲜艳,极其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价格低廉等优点迅速赢得了生产商、设计师及广大民众的青睐,这一时期的塑料家具“像糖果一样被生产出来”。


展览现场


随着塑料生产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其过于轻浮,舒适度差,容易老化,报废后不易降解,燃烧会释放出有害气体等缺陷,于70年代后塑料家具逐渐回归到其应有的位置。整场展览不仅要求观众要压抑住内心深处一次次想要落座的念头,观看展览视频的过程中还要求大家在跑步机上跑起来,真可谓“设计永不止步”。


展览现场


很多观众会埋怨展览中相关展品的摆放,缺少明确时间轴线的引领,对此我想说:历史的形态虽有线性的本质,但有时更像一个多中心的矩阵,有资格进入矩阵的作品都是历史片断的中心,不管它们现在是身处世界重要博物馆的玻璃罩中,还是仍被生产与使用,它们都是观念的呈现,是审美的表达,是新技术的试验场,是新材料的试验田,更是一个个非凡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探索与超越。


展览现场


叠加着众多因素的设计美学,本应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审美范畴,但在我们过去的传播和教育中它是严重匮乏的。所以说这个展览的重要性即在此,通过百年来影响社会生活的经典家居设计,来帮助我们提升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毫不夸张,这样的美育传播,正体现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一所大学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我们也希望,清华艺博能在依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继续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姿态,发挥其在高校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艺术启蒙价值。



20211007

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

展览时间:2021.7.10-2021.10.10

展览地点:山西博物院


“观妙入真”展是目前国内很少见的将“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主题的一类型展览。与可移动文物在博物馆中的收藏、研究、展示不同,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观赏与研究,更多还是在现场开展,但这样一场看似有些背离常理的展览,却也实实在在引发了我的思考。


展览对不可移动文物中建筑构件细节的展示


将永乐宫这一具备场域的文物硬生生“搬离”当地,放入展厅中展示,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在展览中借助各种建筑模型、图版、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我们看到在现场并不容易看清的建筑斗拱、彩画、藻井,特别还有永乐宫屋脊上的琉璃构件等,这些在永乐宫所在地受限于各种观看条件的建筑细节,却可以在展览中通过各种手段、各种角度得以“解剖”,不得不说是展览赋予不可移动文物展示的一大好处;


永乐宫琉璃构件


其次,作为现存元代建筑中,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官式建筑群,永乐宫各个宫殿之间的空间逻辑关系与组合,是我们身在庐山反而不易识得的真面目,却能在展厅中通过建筑图纸与模型的配合,非常直观的感受到永乐宫的各种空间形式设计在元代其它寺庙宫观建筑中的独特性。不论是可以近距离观察建筑的细节,还是可以宏观感知其整体空间布局,这些都是观众即便身临其境也无法完整获知的丰富信息,却在展览中得到了相应的呈现。


展览中对永乐宫空间尺度的展示


再者,不可移动文物本身与诸多现藏于博物馆中的可移动文物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可以说可移动文物在历经“去情境化”,并“再情境化”为博物馆的展品这一过程,所遗失掉的正好是不可移动文物所能提供的“原始情境”,所以将不可移动文物囊括进博物馆研究与展示工作的范畴,也会让观众对馆藏的可移动文物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展览在帮助我们了解了永乐宫的历史及各部分构成后,并没有将展览的焦点集中于永乐宫最为人所称道的壁画上,而是着重讲述了19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建设,永乐宫长达十年的整体迁移保护工程。


展览中有关永乐宫搬迁的相关展示


永乐宫的迁建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缺乏外国先进技术、经验和援助的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该工程集全国之力,涉及多部门、多学科,无论从组织形式、保护理念、工程技术,工程管理诸多方面均具有开创性,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保护经验,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


如今,我们能在展览中的一张张图纸、一页页文件,再到一件件搬迁工具、一幅幅泛黄的黑白照片中,窥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这一壮举。



20211109

安藤忠雄:青春

展览时间:2021.10.12-2022.1.9

展览地点:民生现代美术馆


工作室中的安藤

本次安藤忠雄回顾展,在展览搭建过程中,运用建筑的思维、经验和方法,在民生现代美术馆挑高颇高的白盒子空间中,充分利用了地面、墙面、天花,借助文字、图片、模型、影像等不同媒介,为我们“饱满”呈现了安藤忠雄迄今为止的建筑探索,诸多经典设计穿插在“空间”“城市”“景观”和“历史”四个维度的剖析中,为我们解构了安藤忠雄扎根混凝土、坚守几何图形,以最原始的造型和材料来体现建筑的目的性与功能性的风格。



安藤忠雄“和美术馆”设计草图



安藤忠雄9·11纪念馆比稿模型


如果单纯将其视为一场安藤忠雄的建筑成就展,这样丰饶的展览信息传递是“合格的”“有效的”“饱满的”,但如果我们从博物馆、美术馆应该如何做建筑展这样的角度去深入思考,还是会发现这样一种传统的“图纸+模型”的展览方式,仍然缺乏有效的空间转换,即人与建筑在真实空间与展览空间中不同的比例关系,导致的视线与感受偏差,进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偏差,会让展览在与公众对话交流上显得生硬与尴尬。


如青苹果般,永远洋溢着青春斗志的安藤忠雄


当然,很多美术馆如今在举办建筑展时,大多会采用建筑1:1复刻来解决展览“沉浸式”“参与式”体验较差的问题,但我认为建筑的本质不是造房子,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空间营造,空间是表达的中介,形式、材料、体量不过是营造、区分、表达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媒介。这就使得建筑模型脱离具体存在空间,即美术馆“去情境化”之后,如何“再情境化”,展现给观众那种建筑的体量感以及与内、外部空间的关系,成为美术馆建筑展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的展览往往缺少一种时代的、人的关照,正如对安藤作品的展示,大多呈现的是彼时设计之际的时代背景与构思,而忽视了对建筑空间绵延的时间属性的展示,以及对围绕建筑而发生的人的生活、生产的关照。我在观展过程中,一直非常好奇安藤作品,尤其是其早期的诸多住宅设计在将近40年的社会变迁下的使用现状。


展览中有关“直岛”项目的展示


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图形的坚守,这种过于强调端正与坚硬的设计风格,是否会让他在除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外的住宅设计在今天看起来显得格格不入?或许,在当代社会,安藤的诸多设计就像是日本的俳句、茶道、枯山水一样,是要被放在特定环境中欣赏的,出了这个环境,许多人还是会选择退回到舒适的、寻常的建筑中去?



展览现场



20211112

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

展览时间:2021.9.18-2021.12.15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摩崖石刻是一种与山体结合的历史文物,被称为“石头上的文学史”“历史的留言板”,摩崖石刻拓片也是一种特殊的文物。全国所存摩崖石刻,湖南最多,湖南所存石刻,永州最多,特别是宋代石刻,全国北宋石刻344种,湖南有64种,全部在永州。



展览没有将其定义为一场单纯的书法展,而是在书法艺术背后延展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在观展过程中始终兴致盎然,这一方面得益于丰富的展板内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展览对相关展品的合理组合。



唐宋以来浯溪中兴碑题咏众多,形成了独特的浯溪书写。元结是赋予浯溪意义的第一人,由他撰写、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在宋代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纵贯两宋知识阶层的一个公共话题,并对后来代不乏书的浯溪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构建出一个彼此应和、多方勾连、层出不穷的互文世界,俨然成为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其间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黄庭坚,其诗高度凝练了唐玄宗、肃宗朝的时代动乱、皇室恩怨和个体命运,融合了关于李唐史事及中兴颂碑的历史记录、杂史杂传、史学评论、书学艺术、诗学吟咏等,使《书磨崖碑后》成为一个“超文本”,既重写了历史记忆,又进入了历史记忆,后来者对黄庭坚的诗意无论同意、反对、引申,皆由黄诗生发。



当然“同题写作”的风险不小,尤其被镌刻于摩崖之上后,对比的直观与持久,令我这个普通观众也在心里替某些人暗暗叫苦,才华的差距如此之大,放在一起看,简直是“血淋淋”,浯溪已然成为一处用才华来比武的擂台。


-end-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戒 指 极 简 史
绫 罗 绸 缎识别指 南
十级观察家:《甄嬛传》的道具有多少文物同款?
鉴定一下古代热门食物雅称
瓷器里的绝美中国色,这高级感我慕了!
那个掳走蔡文姬的左贤王其实拿着深情男配的剧本
30+部高分文博纪录片(内附观看地址)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