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拿放大镜鉴定古玉,不是伪科学!

  • 玉器圈
  • 2022年1月21日04时

斜刀技法是高古玉制作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高古的玉作技法中甚为引人注目,曾经两度跃升为典型技法,成为辨赏高古玉不可或缺的时代特征。



图1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玉制作之“工”完全由“器”所决定。“斜砣”(图1)是砣制工艺时代砣具的一种,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图2

阴刻线的坡线(刀)技法起源于商代中晚期的工艺探索,商代动物眼睛的制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写意“臣”字眼,另一就是写实打磨仿生的动物大“圆”眼:先在动物眼部管钻或者刻划一个“圆”作为眼睛定位,然后在圆圈外侧磨去多余玉料,形成斜边线突出眼睛的效果,最初的“大斜线”产生了(图2),最初的大斜线是磨出来的。



图3


大斜线使用广泛后,出现了砣切的斜阴线,这样的工艺变革具有明显优势——1是切琢比磨制大大提高了工效;2是砣切大斜线干净利落、刚劲齐整,带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3是砣切斜线是有史以来前所未见的全新的工艺效果。于是商代晚期已经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一面坡的工艺——砣琢的大坡刀;只是商代的一面坡比较僵直、不圆润,大多时候就是单独的大斜刀(图3)。所以从工艺痕迹判断,斜砣具应该产生于商代中晚期。


图4

斜砣一出场,即带来了制玉工艺跨越式的技术大变革,自晚商以来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的单独大斜刀的制法,很快被系统全面的斜琢宽阴线——西周“一面坡”所取代,其出场亮相的效果,堪称为惊世骇俗;勾、撒、挤阳完美组合的“一面坡”工艺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工艺特征。欲赏中国高古玉,不可不知“一面坡”(图4、图5)。


图5


之后的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思想大奔放的历史时期,玉作的宽阴线“一面坡”仍在被延续使用,但是已经退居“非主流”。



秦汉时期,在玉器制作上,一变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


秦汉的葬玉之风带来玉作工艺的重大突破,这就是传统阴刻线技法的发扬光大。曾经辉煌的西周“一面坡”工艺重回历史舞台,但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大刀阔斧创新基础上的重新登场——“汉八刀”。


图6

八刀是玉雕工艺史上宽阴刻线雕琢的巅峰之技,是葬玉文化带来的特殊工艺产物。汉八刀工艺的最显著特点为:干净利落,仅用寥寥几刀,即可给所要塑造的艺术品(玉饰件)注入饱满的生命力,堪称简练到极致;刀法刚劲,锋芒有力,线条大刀阔斧颇见刚劲挺拔等。当然,汉八刀并非仅仅只用八刀,也并非完全砣“切”出来的,而是划样定稿后,精心琢磨出来的。



一块玉石,大刀阔斧寥寥几刀,如刀切萝卜般切出似同生命的活力奔放(图6),这是中国古工制玉阴刻线技法的完美诠释,堪称阴刻线工艺的完美收官、堪为坡刀工艺的登峰造极。



汉八刀玉蝉
汉八刀玉蝉


西周在历史上指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玉灭商起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止的时期。周人在今陕西长安建都,史称西周。西周时期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从20世纪50年开始。


其遗址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周国势力的中心地带。在迄今已发现的2000余座西周墓葬中,很大部分都出土过玉器,其数量约为数千件,加上国内外的传世品,西周玉器的总量相当可观。



早期光素者多,边缘不甚规整,并遗留有切割痕与伤残,器面内厚外薄,常见有较深的直线截口。中孔单面桯钻。晚期,璧面出现了以阴线刻画的卷体龙纹、凤鸟纹,云纹等,首开中国玉璧图纹装饰之风,同时线条较商代柔和流畅,构图也更严谨。


造型皆呈高矮不等的方柱体,中心圆孔较大,边角线挺拔刚劲,器面多光素无纹。极少数玉琮,在方体四个平面上雕刻有鸟纹或其他纹饰,可谓珍品。


圭是西周时的重要礼器,为扁体长方形,上端为等边三角形,制作精良,一般无纹饰。


半璧形或扇面形。两端有孔。除光素者外,一般均以浅阴线刻画出龙纹和凤鸟纹等。线条舒展流畅,装饰趣味较为浓厚。还有的玉璜,直接以动物为型,从而显得更加生动而且别致。


多数玉戈延续了商代戈的形制和特征,并出现了一些形体很小,制作精巧的佩饰类小玉戈。此外,还出现了以凤鸟、神兽(人)纹装饰玉戈的作品,可谓西周玉作的创举。

这类玉戈不但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而且大大增加了玉戈神圣而高贵的气氛。



柄形器

扁平体,形制大小不一,多数与商代柄形器相同,少数器面出现了优美的鸟纹及云纹等图案,并在末端镶嵌着有各种松石,玉石条片组成的装饰物。或许该器在使用上,也含有一定的礼仪或象征意义


扁圆体,造型如环、璧,但有一条缺口,是西周时较为流行的耳饰。多光素无纹,少数作品出现了以阴线琢饰的凤鸟纹、龙纹等,线条流畅,工艺精细。


神人兽面饰

扁平浮雕形,面部刻画具有商代遗风,臣字眼,云头鼻,头戴扁平的冠帽,头两侧琢有卷曲的角状装饰,背平且光素,颈下设榫并有穿孔,可能是一种镶嵌饰品。



造型基本与商代龙相似,但片状器较多,纹饰线条也由商代的方折挺拔而且规矩变得较为舒展流畅,显得更加活泼自然。西周晚期有的龙体较前瘦长,角的雕琢亦不太明显,有的甚至变成了云纹状耳,同时臣字眼也逐渐被圆形眼睛替代了。


扁平长方体,多以圆圈为眼,头顶有短角,嘴较宽,并在上下端琢出凸尖,尾部宽大下垂,拖至于地。

身上不见了商代那种复杂的几何形图纹,仅用简单而少量的阴线表示羽翅与长尾,双爪匐伏,胸前多有一圆穿。



作平展双翅的滑翔状,勾喙弯曲于胸,并有一孔。圆眼,额间饰有纵向密集的人字形短阴线,背部用双勾线刻画的勾连的云雷纹,短尾上的阴线也比较细密。腹下凸起的方座上有一横穿孔,底面有一供插嵌的圆形凹坑,可能在西周时鸮仍属一种被崇拜的神灵。


站立状,四肢较短,并简单地刻画出蹄足。躯体浑圆,光素无纹,尾巴下垂,头部比例较商代略小,已具一定的写实意义。


扁平片状体较多,造型同商代,仍为伏卧状,虎头平视或下垂,云形耳向上凸起,张口露齿,尾巴上翘或卷曲,身上的装饰,早期与商相似,晚期十分简朴,仅用单阴线表示一下肢体轮廓而已。


鹿

有回首、前视、伏卧、站立等各种造型。一般为片状,光素无纹,仅有几条简洁的轮廓线,然而鹿角却琢制的十分俊美,简直像多叉小树一样耸立在鹿头上。生动逼真,透露出一种矫健的神采。


继承了商代晚期玉鱼的造型。鱼体扁平,或直身或略弧呈半圆形,圆圈为眼,嘴较宽而且两端出尖,同时还以短阴线分别琢饰出背鳍和腹下两组分水鳍尾部分一小叉,鱼身光素或饰弧形鳞纹,阴线刻画比较浅细,口部多有穿孔。


多以剪影的手法,勾画出兔的轮廓形体。四肢蹲伏欲跃,抬头前视,长耳向后。通体虽光素无纹,却较形象的刻画出了小兔静中寓动的神态,较之商代玉兔,显得秀巧敏捷。


体态较为丰满,造型具有一定的写实意义,身上饰双勾阴线云纹,颈部琢一重环纹,线条较商熟练流畅。


商代仅发现有臣字大眼的羊首饰,整体圆雕玉羊少见。侯马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羊,作回首伏卧状,卷角圆眼,四肢浑然,未做具体刻画。身上饰较宽的、排列有序的阴线纹,造型比较简单。



头部较宽,尾端略尖,整体近似三角形。眼睛微微鼓凸,双翅合拢略呈弧圆,或光素,或用阴线作简单的装饰。一般均有穿孔。


螳螂

玉质螳螂在商代和西周均有发现,多为写实状。有的大小两只合雕在一起,有的单件做成觽形器,长腹鼓凸,颇具情趣。


组佩

主体多为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连而成。有的一套佩饰多达数十件玉璜,有的则由几百件玉牌、玉珠组合连接。由此可见西周玉组佩在数量和长度上是相当可观的。


佩饰

组佩中的饰件,多呈片状的长方、椭圆等形。器面或镂空或以动物为型,或用阴线刻画出龙凤及几何纹图案,线条婉转,相互缠绕,尤其是龙纹,常在勾连的几何纹中,以较为突出的圆眼或有较长眼线的臣字眼来作为它的表现形式,躯体则极为抽象。


管、勒子

管为圆柱形,体粗短,中腰略细,中心有一上下贯通的穿孔,器面常用阴线琢出龙凤纹和几何纹等。勒子则为扁长方体,四角线条比较柔和,器面纹饰及用途与管相同,均为串饰、组佩中的饰物。


形似牙角状,有的弯曲呈简单的圆锥形,有的则将顶端雕刻成兽、龙或人面,还有的直接以玉蚕或玉蝗为型,造型简洁洗练,多用于串饰和组佩之中。


立式人像

造型分着衣和裸体两种,着衣者,头部较大并戴有羽冠或高冠,面目深沉端庄,双手捧腹,上衣下裳,十分合体。有的衣裙光素无纹,有的则在裙摆、披肩处刻有斜格纹,同时还有阴线琢出衣纹。

这种造型,或许正是西周时期贵族人物的形象。裸体者,亦为双手捧腹状,头上饰螺旋状发髻或戴高冠,足下有榫,关注公众号:古玉虫。可供插嵌,在当时,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宗教意义。


侧身人像

多呈扁平不规则的长条形,两面纹饰相同,一般作侧身蹲踞状。头部刻画具体,脸较长,云纹作耳,额头隆起,鼻梁下凹,鼻头与下颌略凸,其身躯描绘的则较为抽象,常以几何线条表现,特别是在人像的上下肢与头顶处多饰有龙、虎、鸟等卷曲的神灵动物,这种奇特的人与龙兽合雕在一起的佩饰,为西周玉器所特有。


一、砣具下的阴线


台湾故宫汉代玉蝉


汉代砣制阴刻线工艺,当属汉八刀。汉八刀并非八刀制作,而是代表刚劲简练的技艺。汉代常见的八刀工艺,常出现于玉蝉、玉猪握、玉翁仲及分区玉璧中。


台湾故宫汉代玉蝉


台湾故宫汉代玉蝉


汉八刀工艺砣痕拼接痕迹不明显,且后期经过仔细打磨,阴刻线中常见平行浅细划痕,这是砣具带动潮湿解玉砂返复砣工痕迹。


砣具工艺


砣具是固定在砣架上,砣具下的工痕硬朗挺拔、犀利、流畅,没有杂乱无章的错位划痕。阴刻线常见中间深两头浅形状,下刀处比收刀处相对深一些。


砣具转弯刻痕


阴刻线转弯处砣工犀利、流畅,能看到解玉砂的划痕,呈现磨砂状。没有明显的底子凹凸不平,这与砣具的快速运动有关,属于半自动化,超越了纯手工刻划的效率。


二、手工刻划下的阴线


手工刻划痕迹


手抓握尖锐刻画工具,带动潮湿解玉砂,在玉器表面进行加工。典型特征是细若游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大的分区玉璧中,游丝毛雕体现地淋漓尽致。


冲出痕迹明显


手工刻划阴线的工艺是徒手发力与解玉砂共同作用,对玉器进行刮蹭摩擦。由于人手的发力不均,且难以固定,刻划工具容易在玉表打滑,因此常见阴刻线条冲出痕。


转弯处接刀痕


对于谷纹等需要转弯的制作,手工刻划是一刀一刀拼接,且一般不对拼接痕进行打磨,阴线沟底常见凹凸不平的磨砂状,这与砣具下的沟底呈现差别很大。沟边较为锐利,常见冲出划痕。


机器工仿拼接痕


仿品刻划痕,使用高速旋转的金刚砂,快速削磨,沟底干涩生硬,沟边易产生崩口,与真品的转弯处手工刻划痕迹完全不同。


砣工与刻划工并存


在汉代兽面纹或凤鸟纹分区玉璧中,常见砣痕与刻划痕并存的现象。一般用砣具深砣几道明显的纹饰骨架,然后用游丝毛雕工艺进行装饰。体现了汉代工匠们高超的工艺,粗细布局,极具章法。


汉代玉器


徒手抓握磨石等工具刮蹭产生的视觉效果,可以看到,线条周边毛糙,未经后期打磨修饰,沟底也表现出粗糙之感,这种常见于葬玉,一般来说器物不够精美.



此工艺为加工后期经过仔细打磨,将毛躁的冲出痕迹修磨掉,一般出现在比较精美的玉雕之上。很多朋友根据阴刻线是否有拼接刀痕来判断真伪,这是很容易打眼的。拼接痕迹并不是古人喜欢的,如果是精品,古人一般都会进行打磨,并不会刻意残留。而往往现在的仿品,才会刻意伪造断续的拼接痕迹。


汉代玉器


上图或许很多人会看成仿品,因为线条毛躁,未经修饰,不够流畅,沟边锐利,似乎还有崩口。这是一件汉代古玉真品的痕迹,因为是葬玉,急就而成,后期未经打磨修饰。一定要区别于现代仿品的拉锁状崩口,仿品是高速金刚砂制作,在接触玉器的时候,会发生刚性碰撞崩口。


仿品有拉锁状崩口及干涩的沟底


微痕在鉴别古玉过程中十分重要,但不能单纯靠痕迹鉴定。一定要结合料、工、形、纹、沁色、包浆六个方面,才能综合辨伪。



非常值得推荐阅读的一本正版西周玉器书籍资料

▲欲购买本书籍者长按小程序识别或扫一扫进入店铺下单!


声明:玉器圈以传播古玉文化为宗旨,文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平台发布的内容作为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转发无需授权,玉器圈传播需要您的力量。

加入玉器群

请加微信13247694314在对话框

给我回复:玉器群即可

(玉器群专属古玉协会、古玉文化商会、古玉行家、古玉爱好者)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