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发现良渚”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展出296件(套)精美文物。展期至2022年5月20日。
文明之邦
良渚神徽的微雕工艺
神王之国
在良渚社会,玉器用于标识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维系社会政权组织的有序运行。以琮、璧、钺为中心,良渚先民设计出一套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玉礼器与统一的神灵崇拜是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手段和纽带,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形成了“神王之国”的早期国家形态。
玉琮 反山M20出土
玉冠状器反山遗址M22出土
古今之路
考古学研究显示,经历了约1000年的稳定发展,到了距今4300年前后,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古国湮没于历史尘埃。但以玉礼器为代表的诸多良渚文化因子为后世与其他区域广泛地借鉴、吸收,“古今之路”勾画出华夏文明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壮阔历史图景。
良渚文化时期与西汉南越国时期出土的玉璧
玉琮 广东曲江石峡遗址M10出土
为什么说良渚实证了五千年中华
文明?
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良渚文化具有发达的农业。稻米是良渚先民的主食,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发现了目前最大的良渚文化稻田,至良渚晚期已形成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的超大稻田区,良渚古城内发现了多处大规模稻谷遗存,宫殿区西南部的池中寺台地约有稻谷遗存20万千克。良渚地区的农业呈现出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农具专业多样的特征,为大量人口的聚居和门类齐全的手工业提供了支撑。
良渚古城出土炭化稻米
在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现象,权力与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根据对良渚文化墓地的考古学研究,可知当时已分化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大致可分为王和王族、贵族、工匠和武士、平民四个等级。
良渚文化第一等级墓葬
良渚古城作为中国及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规模庞大、规划清晰,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市结构,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据测算,整个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土石方总量达1005万立方米,如此惊人的土石方量,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展现出良渚时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科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当时应已出现国家的组织机构,才能完成这样宏大的建筑工程。
良渚古城三重结构、重要台地和水系分布图
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均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地区已建立早期国家,进入文明阶段。
良渚与岭南文化,都是“满天星斗”的区域文化体系中的耀眼星辰。“发现良渚”文物特展汇集了来自良渚与岭南的精品文物,凸显史前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面貌。不同区域文化最终汇入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大道通途,形成五千年绵延不衰的中华文明。
撰稿:胡田甜
展厅摄影:陈海玲(实习生)
编辑:胡田甜
审校:章 昀
审定:王维一
文章转发自南越王宫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